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小题。 狠 爱 徐立新 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小题。

狠 爱

徐立新

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这短短的500米,对她来说,却是布满艰难的万水千山。

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

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勉强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 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

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

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

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A)

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开始使劲地推打她,一边打,一边怒问道:“每天都等待别人的可怜,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

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地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

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走”进了学校……

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

此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

9年前,母亲遭遇难产,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诊断是“马蹄内翻足”,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的好转,(B)

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

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稳当,虽然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但比之从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训斥”,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

1.文章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 (3分)

2.根据上下文意补出文中(A)和(B)处人物的心理活动。(3分)

3.“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她终于走进学校了,母亲为什么泪如雨下?

4.文中对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选择一种,举例阐释。(3分) (2分)

5.你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3分)

 

1.作者反复提及家离学校的距离之短,是为了反衬出“她”行走之艰难。因为500米对常人而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对于脚有残疾的“她”却如同上“蜀道”。也为展开下文“500米”路上的挣扎作作铺垫。 2.(A)妈妈,我明明不能走路,您为什么要让我自己走过去,您为什么对我如此凶狠和无情?(B)女儿虽然残疾,但人生的大幕刚刚开启,难道要让她一辈子乞求别人的帮助?不,我一定要让她自己学会走路! 3.这是激动的泪,欣慰的泪,心疼的泪,体现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4.示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举例阐释(略) 5.示例:我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因为身体残疾,心志未残。如果一味依赖别人,那么一辈子休想直立行走,学习起立行走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走过艰难后,奇迹和幸福就会来临。这位母亲用“狠爱”教会女儿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答不赞成,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此处的情节主要是为下文“她”战胜困难勇敢的直立行走作铺垫。 2.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孩子”“母亲”各自不同的身份、年龄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母亲”对孩子的希望来分析“母亲”泪如雨下的原因。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根据“母亲”对“孩子”的打骂这一情节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即可。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无论赞同“母亲”的做法还是否认“母亲”的做法,都要有一定的理由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实践:

我们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阿富汗战火刚熄,利比亚又狼烟四起,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泰国与柬埔寨争论无休止,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牵涉各国神经……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现在班上正在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5分)

1.如果你作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开展这次活动,请你用简洁语言拟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

主题:                                           

2.针对这次活动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形式,试依照示例再举两例。(1分)                                                              

A.战争故事讲述

B.

C.

D.战争成语接龙

3.战争出英雄。你最崇拜的英雄是哪些人?他们有哪些感人事迹?请用简洁的语言举出两个例子。(1分)

例一:                          例二:                         

4.在本次活动中,班长肖海带来了一则他搜集的材料,请阅读后按要求作答。(2分)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材料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是什么?(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1.古诗文给我们启迪,促我们成长。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    A      ”,沸腾了我们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劳其筋骨”,坚定了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信念;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C        ”,触动了我们无私奉献的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D      ”,规范了我们清廉自律的行为准则;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E     ”,博大了我们的济世胸襟……古典文学一如陈年佳酿,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

2.“大爱无私,真情无悔”,李商隐在《无题》中用 “                          ”来向世人诠释了这一种高尚的品质,这种不朽的感情。

3.刘禹锡的诗历来表现一种豪迈乐观的心态,如他在《秋词》里这样写道:“                                。” 这句诗就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4.读一首诗,其实是与诗人作一次心灵交流。在“                ,一览众山小”中我们读懂了杜甫的豪迈;在“                ,带月荷锄归”中我们知晓了陶渊明的闲适;在“征蓬出汉塞,                ”中我们读出了王维的孤寂……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用“舍生取义”来表达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也体现了这种追求。

B.《虞初新志》是清朝人林嗣环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课文《口技》选自这部小说集。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高超,也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C.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赞美母爱、赞美童心、赞美自然,不断探索人生。

D.《水经注》使其作者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他堪称写水的高手,在《三峡》用“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本小说的情节不是很精彩,不过书中的插图还算差强人意

B.《传奇》这首歌一经在电台播放,便不由自主,传遍街头巷尾。

C.小弗朗士对普鲁士兵强迫法国人学德语这件事,真的是义愤填膺。

D.我们十堰人现在的生活和三十年前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