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王国维治学的第三境界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作文(60分)

王国维治学的第三境界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美好岁月都已在我们的身后。不妨再回首,进入我们的记忆里,你会发现那些美丽的点滴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回首不是退步,它是一种怀念,一种思考,一种人生的态度。

请以“回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叙述,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②不少于500字,文章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新命题作文”(在命题之前,加了一段引言,与新材料作文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新材料作文),而且题目是一个词语。虽说“回首”不难理解,但是,要写出深意,做到思想深刻,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回首”,可以理解为回头、回忆等。但根据引言,我们会发现,命题的意图,绝不是简单的回头、回忆等,而是“如何对待过去”的问题。理解到这一层,就算是掌握了要领,抓住了关键。 关于过去,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国家、民族、世界的。关于如何对待过去,明显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好像大的方面更能做到深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小的方面为什么就不能深刻呢?写个人对于自己过去的反思,明白了成长的意义,懂得了感情的珍贵,不是也很深刻么?一段情,曾回忆多少年?一次悔,曾留下多少愧?这方面的内容,写的同学太少了!由此可见,审题立意上还欠全面。其次,对于题目,我们要做到写深刻,不仅仅是对命题意图的把握,更要紧的是,在把握命题意图后,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眼光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戒除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从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盲子失坠 (11分 )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③,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选自《贤弈编·应谐录》)

【注释】 ① 楯(shun)栏杆上的横木。 ②分:料想 ③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1.解释划线的字词:(3分)

涸溪               何久自            夫大道甚夷        

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余闻之也久       C公将驰之        D 久之,力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4.从文中你获得什么启示?(3分)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 (13分)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划线的字词:(4分)

日更定(   )  是金陵人,此(   )  上下白(   ) 下船(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分)

                                                                            

3.古人很讲究谴词用字的准确。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量词使用上的不同,并作简单的评析。(3分)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修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

                                                                            

4.文中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觉得“我”为何而“痴”?谈谈你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冰壶洞 (4分)

明 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2分)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那颗折腾不掉的雀斑(15分)

连 谏

⑴朋友脸上有雀斑,很浅很淡,要和朋友贴面才能看清它们的存在,可就是这些浅淡到几乎不存在的雀斑却让朋友在整个的青春岁月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斑史。

⑵朋友为了彻底消灭这些有碍美貌的雀斑,到处求医,吃过中药,用过各种各样号称能去除雀斑的美容仪器和药膏、做过激光治疗,每每见了我们,就把脸伸过来,怀着无比的虔诚与渴望问:看看我脸上的雀斑淡点了没有?

⑶看她为雀斑战得是如此辛苦,我们本着善意上演了皇帝新衣的现代版:淡了淡了,几乎看不见了。可是,朋友毕竟不是那个被阿谀奉承捧昏了头的蠢皇帝,诚实的镜子总是拆穿了我们的谎言,于是,爱美心切的朋友顽强地继续奋战在斗斑路上。如今,十几年过去,朋友的钱花了不少,罪也遭得不计其数,那些雀斑却依然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而且,其子孙后代更是繁荣昌盛了……朋友一见了我们,第一句话依然是:我脸上的雀斑淡了没有?

⑷看她为雀斑遭罪无数却痴心不改,我终于忍无可忍地说了句很残酷的实话:它们还是原来的样子,你歇歇吧,别折腾了。

⑸朋友虽然沮丧,却还是战斑不休,我就知道,这雀斑不是长在了朋友的脸上,而是长在她心上了。它们不是一颗实质性的雀斑而是一个自卑且挑剔的自我。

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自己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别人的目光是一直在盯着我们的,盯着我们说错的一句话,盯着我们穿得不得体的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不雅观的姿态,然后,悄悄地对我们这些不得体发出令人崩溃的哂笑。

⑺事实却是,别人心里,也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舞台,在他们的舞台上,我们照样是配角A或跑龙套的B,他们无暇关注我们,就如我们无暇关注他们一样。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地行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除了发生地震海啸般惊天动地的大事,至于那些作为路边风景的一株树一棵草们,是被野狗撒上了一泡尿还是被兔子啃了,谁会有心思去关注呢?

⑻自我这东西,一旦被过分关注,它要么是变成了狂妄的魔鬼,要么是变成了自虐的疾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一旦成灾,就坏菜了。

⑼变成狂妄不自知的魔鬼会被人背后窃笑,变成自虐的疾病会让自己越来越自卑。

⑽在这世上,没有比被自虐式的自卑镇压得抬不起头来更为寒凉的事,别人能给予的温暖本来就不多,如果连自己都刻薄起自己来了,这日子还怎么活?

⑾爹娘给了我们一具什么样的躯体我们坦然接受就是了,它不会影响生命的质量,只要,有一颗阳光普照的心。谁都不是完人,至于有颗生理性的雀斑,又算得了什么呢?忘掉那颗自我的雀斑,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爱,至少,多得了一份自己对自己的爱。

(摘自《青年文摘》,2012第2期)

1.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概括“那颗雀斑”具体含义的句子。(2分)

                                                                            

2.文章语言活泼风趣,而且很富有现代生活气息。比如“小强”是蟑螂的别名;“跑龙套”是指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联系上下文,解释第8段“坏菜”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两个句末“?”蕴涵情感的不同。(3分)

A:(朋友)怀着无比的虔诚与渴望问:看看我脸上的雀斑淡点了没有?

B:谁都不是完人,至于有颗生理性的雀斑,又算得了什么呢?

                                                                             

                                                                             

4.沉浸文学作品之中,有时一句话就能引发我们的感想。选择下面两句话中的一句,联系自我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写写随感,不少于100字。(8分)

A.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舞台,在每个人的舞台上,自己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B.本来么,别人能给予的温暖就不多,如果连自己都刻薄起自己来了,这日子还怎么活?

 

 

 

 

 

 

 

 

 

 

 

 

 

 

 

 

 

 

 

 

 

 

 

 

 

 

 

 

 

 

 

 

 

 

 

 

 

 

 

 

 

 

 

 

 

 

 

 

 

 

 

 

 

 

 

 

 

 

 

 

 

 

 

 

 

 

 

 

 

 

 

 

 

 

 

 

 

 

 

 

 

 

 

 

 

 

 

 

 

 

 

 

 

 

 

 

 

 

 

 

 

 

 

 

 

 

 

 

 

 

 

 

 

 

 

 

 

 

 

 

 

 

 

 

 

 

 

 

 

 

 

 

 

 

 

 

 

 

 

 

 

 

 

查看答案

温暖的记忆(13分)

于兆文

⑴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⑵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⑶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A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⑷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⑸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⑹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5个小时。

⑺“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⑻“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⑼“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⑽“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⑾B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⑿“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⒀“唉,这个人命苦呢!”

⒁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⒂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⒃“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⒄“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⒅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读者》2010年11期文摘)

1.文中,作者收获了哪些温暖的记忆?(写出三点即可)(3分)

                                                                             

                                                                               

2.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3分)

                                                                               

                                                                               

3.

蹬三轮女人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⒂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蹬三轮女人为什么要说谎?(3分)

                                                                               

                                                                               

4.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时事热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