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⑴相与步于中庭 庭:
⑵背之则亡 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5.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3分)
⑴ 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 】
⑵ 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 】
⑶ 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
阅读下面材料,将你的探究结果写出来。(2分)
①美国:一个个四四方方的黄色厢式客车,行驶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公路上。只要车门一开,就会自动伸出一个写着“stop(停)”的红色牌子,同时从右前方“变”出一条1米多长的栏杆,禁止其他车辆通行。据统计,在美国,坐校车的安全系数是坐私家车和公交车上学的40倍。
②德国:明确规定,儿童在校车内不准打闹,不准吃东西,更不准带玻璃瓶子上车,以防破碎伤人。校车必须设立车站,车站标识必须明显可辨。校车一定要在规定车位停车,在进出车站时,校车要做出明显的灯光标识,其余车辆一律不准超越校车。
③日本:各幼儿园和小学明确规定,校车上除司机外,还得有两名幼儿园老师帮着照顾孩子。每次上车时,老师必须先下来数孩子,并送上车,自己最后再上;下车时,老师则要先下来,再数一遍人数,挨个扶下车,亲手交给家长。
你的探究结果:
2011年12月12日下午17时45分,一辆私营客车接送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首羡
镇中心小学49名学生回家,途经张后屯村附近一条村道时,侧翻滑入路边水沟,导致车
内15人死亡、8人受伤。 经初步调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客车超速行驶,在躲避一辆对面驶来的人力三轮车时采取措施不当。此外,客车驾驶人还存在驾驶证与准驾车型不符的违法行为。(6分)
1.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请你帮交管部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醒校车司机注意安全。(2分)
2.针对我国校车配置率不高、安全性能较低等现状,请给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① (1分)
② (1分)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人名),出自 一书。(2分)
2.这首诗所表的的主题是
。(2分)
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3分)
①如此辽阔壮美的田野菊海、如此令人神往的田野菊海,这就是桐乡的秋季。②于是,桐乡就有了一年一度的菊花节。③金风送爽的收获季节,田野里浩瀚的杭白菊,在蓝天白云下,银浪滚滚,煞是好看,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④每到秋季,桐乡人,就用菊花装扮整个城市,用遍地田野杭白菊建起一个独一无二菊海生态旅游观光基地,让远方的客人和朋友能在金秋十月沐浴着花的芳香,走近桐乡体验着花的浪漫,并感受到这片田野的主人特有的真诚和质朴。
A.④③②① |
B.③①④② |
C.②④③① |
D.④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