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掣肘难书 宓子贱治单父①,恐鲁君之听谗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掣肘难书

宓子贱治单父,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也,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单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单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单父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单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得行其术于单父 。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宓子贱:名不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单父:古地名。②勉归:回去努力。③所爱:宠幸的人。④有便于:即有利于。⑤言其要:言,报告。要,要点。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宓 子 贱 从 旁 时 掣 摇 其 肘      (2) 此 臣 所 以 辞 而 去 也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吏患之(        )         (2) 君曰:“何?”(          )

(3) 必有之矣(        )       (4)发所爱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2)微二人,寡人几过。

4.宓子贱“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5.“掣肘难书”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分别从宓子贱和鲁君的角度加以阐述。(4分)

 

1.(共2分)(1) 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 (2)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2.(共4分)(1)很,非常(2)原因,缘故(3)屡次,多次(4)于是,就 3.(共4分)(1)你们的书法很不好,你们还是回去努力吧! (2)(如果)没有你们两人,我几乎犯过失了。 4.(共2分)宓子贱治单父,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 5.(共4分)示例: 鲁君的角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宓子贱的角度:要善于动脑,注意方法,以争取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意对即可) 【解析】 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2.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子”“书”“微”“过”等。 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5.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阐述的生活哲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蒹葭苍苍,                    。(《蒹葭》)

2.蒹葭苍苍,                    。(《蒹葭》)

3.______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______         ______,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5.5月26日是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它旨在锤炼意志、挑战极限,这与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何其相似。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被赋予“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

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新意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     ,并不是非要                       。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ān xǐ(          )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    suǒ suì(       )、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īng cǎi(     )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2分)

就像            ,并不是非要                                           

3.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4.初三(1)班准备开展“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5分)

(1)主题班会需要布置会场,请你写一句宣传标语挂在教室后面。(2分)

(2)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3分)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请以“周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⑴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⑶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⑷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⑸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⑹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⑺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⑻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⑼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迭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⑽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作者迟子建)

1.作者是在弗拉基米尔的教堂里获得感悟,可为什么要写去往其他教堂时的观感?(4分)

2.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请概括壁画的特点并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3分)

3.作者从哪些方面细致刻画了老妇人清扫烛油的形象,请说说这样刻画有什么好处。 (3分)

4.作者希望列宾画下这扫烛油的老妇人,却说“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这画面是“辛酸而又喜悦”的呢?(2分)

5.说说文章第⑿自然段中,两处“永恒的光明”分别指什么。(2分)

6.文章末段“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的作用(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