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丁立梅
①一只鸟,蹲在楼后的杉树上,我在水池边洗碗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我在洗衣间洗衣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我泡了一杯茶,捧在手上恍惚的时候,听见它在唱歌。它唱得欢快极了,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长曲更短曲。我问他:“什么鸟呢?”他探头窗外,看一眼说:“野鹦鹉吧。”
②春天,杉树的绿来得晚,其它植物早已绿得蓬勃,叶在风中招惹得春风醉。杉树们还是一副大睡未醒的样子,沉在自己的梦境里,光秃秃的枝丫上,春光了无痕。这只鸟才不管这些呢,它自管自地蹲在杉树上,把日子唱得一派明媚。偶有过路的鸟雀来,花喜鹊,或是小麻雀,它们都是耐不住寂寞的,叽叽喳喳一番,就又飞到更热闹的地方去了。唯独它,仿佛负了某项使命似的,守着这些杉树,不停地唱啊唱,一定要把杉树唤醒。
③那些杉树,都有五六层楼房高,主干笔直地指向天空。据说当年栽植它们的,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领了一批孩子来,把树苗一棵一棵栽下去。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回,杉树长高了,长粗了。校长却老了,走了。这里的建筑拆掉一批,又重建一批,竟没有人碰过它们,它们完好无损地,甚或是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④我走过那些杉树旁,会想一想那个校长的样子。我没见过他,连照片也没有。我在心里勾画着我想像中的形象:清瘦,矍铄,戴金边眼镜,文质彬彬。过去的文人,大抵这个模样。我在碧蓝的天空下笑,在鸟的欢叫声中笑,一些人走远了,却把气息留下来,你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你会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⑤鸟从这棵杉树上,跳到那棵杉树上。楼后有老妇人,一边洗着一个咸菜坛子,一边仰了脸冲树顶说话:“你叫什么叫呀,乐什么呢!”鸟不理她,继续它的欢唱。老妇人再仰头看一会,独自笑了。飒飒秋风里,我曾看见她在一架扁豆花下读书,书摊在膝上,她读得很吃力,用手指着书,一字一字往前挪,念念有声。那样的画面,安宁、静谧。夕阳无限好。
⑥某天,突然听她的邻居在我耳边私语,说那个老妇人神经有些不正常。“不信,你走近了瞧,她的书,十有八九是倒着拿的,她根本不识字。不过,她死掉的老头子,以前倒是很有学问的。”
⑦听了,有些惊诧。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她衣着整洁,头发已灰白,却像个小姑娘似的,梳成两只小辫,活泼地搭在肩上。她抬头冲我笑一笑,继续埋头做她的事,看书,或在空地上打理一些花草。
⑧我蹲下去看她的花。一排的鸢尾花,开得像紫蝴蝶舞蹁跹。而在那一大丛鸢尾花下,我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小野花,不过米粒大小。它们安静地盛放着,粉蓝粉蓝的,模样动人。我想起不知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你知道它时,它开着花,你不知道它时,它依然开着花。是的是的,它住在自己的美好里。亦如那只鸟,亦如那个老妇人,亦如这个尘世中,我所不知道的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
⑨大凡这些,都是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从哪些角度,写出“住在自己的美好里”?(4分)
2.本文语言优美,试从词语运用或修辞的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4分)
3.结合语境,揣摩第⑦段中“我”“ 听了,有些惊诧。再走过她时,我仔细看她,却看不出半点感伤”时的心理活动。(4分)
4.理解文章结尾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5分)
阅读《父亲的大学》,回答文后题目(共20分)
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第二天,父亲特地到镇上请来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庆祝我考上大学。然后,他又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祖先的保佑。
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急着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
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摘自米立的《亲爱的,我一直都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三件事?(4分)
2.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6分)
3.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作用。(4分)
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
4.父亲因为家境贫困从小就没有上学,但作者为什么说“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6分)
阅读魏书生《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勤劳是做人的根本”、“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来这都是人生最简单不过的常识,是学生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但个别人急功近利,宣传一些违背基本规律的所谓“学习窍门”、“得高分诀窍”:什么“边玩边学的有大成绩”、“老实勤奋型的没大出息”,什么“边吃零食边看书记忆效果最好”、“边吃喝玩乐边学习看书是现代学生的标志”,什么“勤奋型的人落伍了”、“聪明人不当老‘刻’”。
②人世间,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劳的人。任何一位对人类有贡献的人,都认为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另一类人,监狱里的犯人,绝大部分都是妄想不劳而获的人。追寻他们犯罪的思想根源,大都不承认勤劳是做人的根本,而要靠别的方式去获取名利地位,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③学生也是这样,聪明而勤奋的,会变得更聪明,更爱学习,更正直;不太聪明但勤奋的,即使考不上大学,将来参加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也能站稳脚跟,甚至办大公司,做大事。聪明而不勤奋,或过去勤奋后来懒惰的,会变得自私、贪婪、作弊,会产生许多不劳而获的愚蠢想法。不聪明而又懒惰的,必然成为家庭的负担,将来到社会上便是社会的负担。
④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够聪明了吧!但个别的还荒废了学业,就是因为原来勤奋后来不勤奋了。绝大部分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老师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科大第七期少年班学生陈冰青,因为特别土气,在校时有个绰号,叫“老饼”。进校时,“老饼”的 入学成绩就像他土气的绰号一样不起眼。然而,“老饼”在少年班3年的主课平均成绩高达94分。他获得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提前两年参加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以全国第二名的佳绩被美国第一流的普林斯顿大学录取。“老饼”的诀窍是勤奋。他每天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在校园的“三点一线”上大步流星。一次,他因英语摸底考试不理想,就自制许多词汇卡,挂在床前床后,每晚的美国VOA教英语节目一到, 他就抱着收音机到校园的草坪上收听,即使是阴冷难耐的冬日也一如既往。后来,“老饼”终于成了少年班里公认的“英语活字典”。
⑤ 。司马迁写《史记》花15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牛顿在剑桥大学30年里,常常每天坚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之久。富兰克林说:“礼拜日是我的读书日。”达尔文说:“我相信,我没有偷过半小时的懒。”华罗庚说:“我不否认人有天资的差别,但是根本的问题是勤奋的问题。”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爱迪生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
⑥“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怀疑“勤劳”的人,是糊涂人;向学生鼓吹玩乐、讽刺“勤劳”的人,是别有用心的人。只有勤劳,才使猿完成了向人的过渡;也只有勤劳,才能使人类完成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的过渡。
⑦现代中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坚定不移地相信:“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学生的根本。”
(选自《百度文库》,有改动)
1.试分析第①段中划线句在这篇议论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段中划线词“这样”所指代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⑤段论述的内容,为该段补写一个中心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黄岩岛:中国南海中的一颗明珠》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从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潟湖。潟湖的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通道与外海相连,这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进入,是极好的渔场和避风之处。退潮时,站在澙湖口,最多可以看见上百块礁石露出水面,它们多以土黄颜色为主,偶有黑色———也许,这就是“黄岩岛”名称的来历。
②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风平浪静的海水清澈、浅兰、透明,水底彩色珊瑚在明朗的阳光下清晰可见,突起的礁盘四周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环型水下屏障,海水冲击向上翻腾,拍出一线延绵十公里的白浪,十分美丽。对于在南海进行渔业作业的中国渔民来讲,此时的黄岩岛是深海渔业捕捞的重要渔场。从潭门镇出发,将航向调到东南110度,3天3夜后可到达黄岩岛,这是“琼琼海08068”号渔船船长许卫再熟悉不过的路线。他是地道的潭门镇人,16岁开始出海捕鱼,每年2至6月和9至12月,他都要去黄岩岛,这是当地多少年来的传统捕鱼地点之一。去黄岩岛的渔民中,90%都是潭门人。说起黄岩岛,许卫胸脯一挺,骄傲地说:“那当然是我们的。”
③由于黄岩岛周边没有避风的场所,每年台风季节,100多吨重的渔船都不敢前去捕鱼。鱼类有了几个月的喘息期,长得又大又好,数量繁多。只要台风季节一过,渔船立刻启程前往。平时出一次海去南沙,得花个1个月至45天的时间才能满舱返航;而台风季节过后去黄岩岛,十几天就能满载而归,赚个盆满钵满,几十公斤重的大鱼一条能卖一两千元。返航休整没几天,渔船就又出发了。
④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1935年1月,中国政府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和教育部等官方机构派员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年10月,民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成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中国政府关于南海诸岛主权公告和声明中均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等多次对黄岩岛及附近水域进行科学考察。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不存在对该岛的主权之争。
1.请说说第④段中“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黄岩岛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初,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①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寿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②“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注】①朱子,即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②程子,即程颐,北宋教育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①会诸生于学宫( ) ②躬课农桑( )
③以备凶荒( ) `④事母过氏至孝( )
2.下列句中的“于”与“学于江浦庄昶”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 |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
C.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 |
D.战于长勺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成化二十年举进士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
译: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
5.请结合原文有关内容,说说邵宝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完成题目。(6分)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写出这首诗中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