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怡然自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4.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4分)
诗、文名句填空(8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6.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7.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8.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9. ,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衣带渐宽终不悔, 。 (柳永《凤栖梧》)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
1.在“美读名著读书节”中,某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练的书评。例如:
《格列佛游记》: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请仿照示例,从下面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写上自己精彩的评述。(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3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在这届读书节活动中,你很荣幸地担当此次交流会的主持人,请你为本届读书节设计一段开场白。(3分)
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 19岁学习钢琴,①他用双脚在琴键上书写人生,一年后就实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 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②看到刘伟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刻苦努力,是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墨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阅读所带来的脑力冲击,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涛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2期)
1.给文段中划线的字注音。
浸: 着:
2.找出_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 改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青春生活充满了期盼充满了叛逆。我们期盼着老师的理解,父母的宽宥,朋友的温馨,集体的和谐。成长中叛逆的我们期盼快快长大,期盼少一分责骂,多一分微笑;期盼阳光,期盼心灵的抚慰;期盼想说就说,想唱就唱的自由。
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