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紫薇花开 ◇付韶华 小区旁有家银行。入夜...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紫薇花开 ◇付韶华

小区旁有家银行。入夜时分,带女儿出来散步,狭长逼仄的24小时自助银行(AMT机室),但见一身着保安制服的中年男子坐在小凳上,四顾茫然。常来这散步,见到此人,还是头一回,心怀好奇,近前和他聊上了。原来,AMT机曾屡遭破坏,无奈之下,银行请他来守夜,看护机子,顺便也让夜里取款人感到安全些。

问他一个月有多少钱?他说:“不高的,也就600块。”就怎么一点?物价上涨这么快,够一家人的生活吗?他说:“还好,白天还在做一份事的,也有六七百块。”我惊问:“你白天上班夜里又接着上班,能吃得消吗?”他风轻云淡,笑着说:“没事的,反正这里过了十点,就很少有人来了。可以睡觉的。”所谓睡觉,也仅仅是坐在这张小凳上,背靠墙,哪能睡得踏实呀?他笑着说:“没办法,要活命啊!其实没什么的,挺好。”想想都觉得很难的事,而他却日里夜里忙乎。难得他想得开,看得透,面带笑容,苦中作乐。

黑夜不知昼的白,白天不懂夜的黑,有谁能懂他的心?

不由地想起我教过的一名学生来。他是一名优秀学生。优秀是优秀者的独木桥。如果他不那么优秀,也许会回到自己家乡,或许能舍下面子南下打工。可是,他通过激烈竞争,考回学校做辅导员,成了我的同事。因了师生缘,他与我走得近,时常会和我说说心里话。他的难,只因一个“钱”字,月薪区区千儿八百,在省城度日确实有捉襟见肘之难。大人难一点还没什么,他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却是不能对付的,那是未来和希望呀。

我对他说:“古话说得好呀,针大的洞,斗大的风。当这个世界只给你留下一个小洞的时候,你只要坚持吹气,留给这个世界就是斗大的风!针对他的优势,我建议他把写作坚持下去……

如今,他已是活跃的网络写手,筹划买房,买车也成了不遥远也不模糊的人生愿景。他是一只辛勤的小蜜蜂,采来附着困难的生活花粉,酿成甜津津的人生蜜汁。

初春时节,偶遇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带着两个孩子,在一排紫薇树前,和孩子赏花。园林局在枝上挂了铭牌,她带着孩子念——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易脱落,树干光滑,圆锥花序顶生……真是个有心有趣的母亲。

她和孩子们离开了街角花园,旁边就有人感叹:真是可怜的人啊,年纪轻轻就死了老公,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多苦啊……”如果没有听到旁人用感叹的方式给她的身世作注解,我怎么也看不出她是一个受苦的人。

感恩世界,让我遇见年轻的母亲、学生和AMT室守夜人……世上也许还有更多的“他们”,被困缚在一方狭小的人生天地,而他们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兴头和心劲,坚信天无绝人之路,顽强地与诸难竞走,走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狭小,在一定意义上就越接近无限!”是啊,他们用困苦超越平凡!

多少悲苦多少难,就像一柄沙漏,过了狭小的瓶颈,人生之路豁然通达。上天是公平的,偶尔对某人不公——把苦难累加在某些人身上,是想让他们困陷难中,视艰难为通途,把人生的苦难当作肥料催熟生命的紫薇,让其持久艳丽于人世。

紫薇花开,他们把生活的苦汁化解赏花的心情,羸弱的身躯里,积蓄无限可能和无穷力量。(节选自《风流一代》2012年第1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个故事。(6分)

2.下列两句都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6分)

⑴“黑夜不知昼的白,白天不懂夜的黑”

⑵“螺蛳壳里做道场”

3.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描写角度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4.作者以“紫薇花开”为题有何深意?请从其深刻含义和呼应这两个方面分析。(4分)

 

1.⑴一中年男子为了600元工资守夜,晚上不睡觉却苦中作乐;⑵一位大学生生活艰难,坚持写作成网络写手,勤劳致富;⑶一位年轻妈妈独自艰辛带孩子,却以乐观的心态领着孩子欣赏紫薇花开。 2.(1)没有人能理解那位守夜男子的艰辛,以及想得开,看得透,面带笑容,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2)世上有许多人,被困缚在一方狭小的人生天地,而他们坚信天无绝人之路,顽强地与诸难竞走,走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3.划线句写旁人同情那位年轻母亲的不幸人生,从而从侧面表现(或衬托)了她带着孩子赏花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4.(1)题目富有诗意,给全文创设了一种美好而温馨的基调;烘托人物形象,借紫薇花开之美景烘托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暗示文章主题,启示人们把人生的苦难当作肥料,就能催熟生命的艳丽紫薇。(2)第二则故事中“年轻的母亲,她带着两个孩子,在一排紫薇树前,和孩子赏花”与文题呼应;结尾点题“紫薇花开”,首尾呼应,卒章显旨。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时注意人物、情节即可。(6分每空2分,人物和事情各1分,没有对比着概述事情的扣1分) 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此处主要运用的是侧喵喵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形象。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标题一般从内涵、作用等角度来分析即可。(4分,每个方面2分。第一个方面三个要点答对其中一个要点即可;第二方面两个要点,答对其中一个要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甲】陆游的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乙】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锋芒毕露。②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③淫漫:荒淫,怠惰④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⑴不 可 以 为 喜 也

⑵吾 此 言 后 人 之 药 石 也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⑴夫君子之(     )                 ⑵险躁则不能性(     )

⑶不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    ⑷毋后悔(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⑴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⑵非学无以广才

4.陆游和诸葛亮在家训中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选用原文回答)(5分)

⑴陆游的观点                                                         

⑵诸葛亮的观点:                                                     

5.他们都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啼。

(注:①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②宜阳城:唐代最大的行宫所在地。)

1.诗人讲究用词的推敲,请说说划线词的精妙之处。(3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追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歌在写景中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请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后参加网上读写交流活动。

材料一: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选自《父亲的病》)

材料二: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1.材料一选自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阅读”中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集《          》,选文揭露了当时社会上                                        的现象。(2分)

2.“材料二”披露的“毒胶囊”远比“材料一”叙述的“假药引”危害大。请你在网上收索此类更多的信息,你搜索的关键词是:             。(不超过5个字)(1分)

3.两则材料反映的虽是同一个民生问题,但解决的前景截然不同,请你从文体、撰稿人身份和时代背景中自选一个角度加于分析,在网上发表意见。(不超过80字)(2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1.朔气传金柝,              。(北朝民歌《木兰诗》)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4.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家是什么样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 “                                     ”。

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仿照对联的上联拟写下联。(2分)

南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近现代和当代都人才辈出,张謇和范曾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张謇,南通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范曾,南通人,当代书画家、鉴赏家,诗人。作为一代书画大师,范曾大隐于市,却心挂世人。千金散尽,独享平淡生活,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四川汶川地震,范老毅然捐出1000万人民币赈灾;青海玉树地震,范老又为灾区捐款1000万人民币。范曾先生作为文化人群体的代表,和企业家们一同行善,在中国知识阶层中具有标杆的意义。

上联:张謇实业救国造福一方百姓留美名

下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