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16分)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
||
|
时代 |
发展阶段 |
主要特点 |
|
远古时期 |
萌芽 |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
|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
应运而生 |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有历法。 |
|
西汉到五代 |
a |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
|
宋代、元代 |
b |
c |
|
明清时代 |
|
d |
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4分)
说明方法 例句
说明方法 例句
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既加冠( )
(3)听已 ( ) (4)琅琅达旦( )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B.必以分人 |
|
C.计日以还 |
D.以刀劈狼首 |
3.翻译下列各句。(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4.读了【甲】【乙】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对象都一样,但写法各有不同,请概括这两首诗在写法上主要的不同点。(3分)
2.《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的是荷花,但写的是不同生长期的荷花,请作简要概括,然后指出各自的特点。(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我们知道,雷锋是实践人类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过,也有人对这一点有所怀疑,甚至有所反对。一些人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冷言冷语,淡化雷锋的时代价值,矮化雷锋的道德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认识模糊。为此,你所在的学校号召每个班级开展宣传雷锋精神的主题活动。
1.为了更好开展这次活动,请你为活动设计一个鲜明的主题。(3分)
2.“学习雷锋日”,你要采访一位正在社区里做好事的中年人,请设计一个采访问题。(3分)
3.微博上有人发帖:“雷锋精神早已过时了。”请你回帖反驳他的观点。(4分)
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2.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商隐《无题》)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二章》)
7.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
8.徜徉在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可以随岑参去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 ”的塞北奇观;可以与范仲淹并立岳阳楼头感悟“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诗人在静(mì) 的深夜,遥望星空,闪(shuò) 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chōng) 憬。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mí)足珍贵。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