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爱到无力 丁立梅 ①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爱到无力

丁立梅

①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批注:“摸摸”“抚抚”,运用叠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慈爱与高兴。】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文章写的是春节回母亲家的事,为什么要写第⑥段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 (5分)

2.如何理解第⑨段“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并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3.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

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在A、B两处

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4分)

我选(  )句,批注:                                                  

4.【甲】【乙】两个片段,题材都与“母亲”有关,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

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甲】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丁立梅《爱到无力》)

【乙】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纸船——寄母亲》)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通过写春节回家这件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这一中心的(2分);第⑥段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是母亲在苦难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在磨难中更见母亲的伟大,这突出了中心,所以要写。(3分) 2.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但并不可以永恒,当母亲为我们倾尽所有时,就算她想爱,也力不从心了。(2分)这一段点明主旨,收束全文,并点题。(3分) 3.A句,运用比喻(2分),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2分)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2分),形象的写出母亲因我没有带东西的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伟大形象。(2分) 4.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2分)不同点:[甲]段还表达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2分),[乙]段还表现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材料安排的用意。第6段材料的安排的作用主要是:(1)突出母亲的人物形象,(2)表现文章母爱无边这一文章的主题。 2.略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以及连接材料的主旨的能力。根据文章以及连接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这一主题,但这两则材料还有各自的角度,[甲]段还表达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乙]段还表现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开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                       ,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涵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1.阅读全文后,请给文章拟一个标题。(4分)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人性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3.仿照“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的句式,在下面的划线处续写两句话,

使之一同构成一组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4.阅读全文,请简要阐述本文的结构特点。(4分)

5.文章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怎样赏识他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50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石 油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之如麻:_______________       (2) 试扫其煤以为墨:_______________

(3) 不若松木有时而:___________    (4) 人衣: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4.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2分)

5.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什么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请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防止渣土车撞人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市政府加强了对渣土车的管理。

B.南京地铁三号线的建设难度,在南京地铁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C.随着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热映,在全国一度引发了学习南京话的热潮。

D.警方逮捕了黑社会团伙的几名中流砥柱,缴获了他们私制的大量毒品。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筹画     蓦然     毛骨悚然            B.默契     狼藉     不言而喻    

C.窒息     驻足     义愤填鹰            D.祷告     葱笼     姗姗来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