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②之上,喟然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②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③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④之行也,与三代之英⑤,丘未之逮⑥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⑦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⑧、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⑨,女有归⑩。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⑾而不作,故外户⑿而不闭,是谓大同⒀。”

【注释】①与于蜡(zhà)宾:参加鲁国在年终举行的祭典,作助祭者。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③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弟子。④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⑤三代:指夏朝、南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⑥逮:赶上。⑦与:通“举”,选举。⑧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⑨分(fèn):职分,指职业。⑩归:女子出嫁。⑾贼:指害人。⑿外户:泛指大门。⒀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出游于观之上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者仲尼与于蜡宾:_______________   (2)讲修睦:_______________

 (3)不独其子:___________             (4) 谓大同: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丘未之逮也。

A.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B.未有其比。(《赵普》)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①君子何叹?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3分)

 

1.(1)出游/于观之上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2.(1) 从前  (2)信用   (3) 以……为子 (4)这,此 3.C 4.①你为什么叹息?②在施行政治上的最高思想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5.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遵循节奏和意思原则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例句与C句都为倒装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大同”社会的特征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讲究修辞、字斟句酌的有名例子。据说他由最初的“到”、“过”、“满”等字到最后的“绿”字,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诗人为什么用“绿”字?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3.         ___      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5.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__________。(鲁迅《故乡》)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理想是暮色天空(shǎn  shuò)的星星,是黑夜里指路的灯塔。理想不像空想A幻想如B(海市蜃楼/昙花一现)般虚无飘渺。它似春日里C(姹紫嫣红/五花八门)的花朵,似空中洁白的云朵那样美好。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他的生活态度是(jī’ áng)向上的,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chōng  jǐng)。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在横线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入B、C两处。(2分)

B处应填_______________,C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4.南通一中初三(2)班于4月5日举行关于理想的主题班会“放飞梦想”,作为主持人的你,这样设计你的开场白:

5.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炼,我们从___

(名著中的人物)身上可以学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2分)

 

查看答案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事物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风雨中奋力抗争的花草、普

通人真诚无私的善举、承载着高尚情怀的书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卓越创造……也许,

我们从未开口表达深深的敬意,但我们早已在内心向他们致敬。

请以 “向________致敬”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4分)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

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3分)

6ec8aac122bd4f6e

2.回答下面问题(3分)

(1)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1分)

                                                                            

(2)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3.第③段中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话有何作用?(2分)

4. 第⑤段中,作者说“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里的“定力”怎样理解?具体说说下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3分)

5.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本文论据的是 (    ) (3分)

A. 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 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士。

D. 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