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理想是暮色天空(shǎn shuò)的星星,是黑夜...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理想是暮色天空(shǎn  shuò)的星星,是黑夜里指路的灯塔。理想不像空想A幻想如B(海市蜃楼/昙花一现)般虚无飘渺。它似春日里C(姹紫嫣红/五花八门)的花朵,似空中洁白的云朵那样美好。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他的生活态度是(jī’ áng)向上的,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chōng  jǐng)。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在横线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入B、C两处。(2分)

B处应填_______________,C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4.南通一中初三(2)班于4月5日举行关于理想的主题班会“放飞梦想”,作为主持人的你,这样设计你的开场白:

5.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炼,我们从___

(名著中的人物)身上可以学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2分)

 

1.闪烁  激昂   憧憬 2.“、” 或    “顿号” 3.海市蜃楼   姹紫嫣红 4.示例:同学们,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没有理想的青春,就像没有太阳的早晨。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台没安马达的机器。对我们青少年来说,理想就更重要了。抓住青春,畅想未来,“放飞梦想”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5.示例:保尔 顽强乐观,坚持不懈。 诸葛亮 忠诚 智慧超群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书写汉字即可。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处的标点是“、” 或    “顿号”。 3.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填写成语的能力。结合意思以及语境来填写成语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写得开场白围绕班会的主题即可。 5.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事物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风雨中奋力抗争的花草、普

通人真诚无私的善举、承载着高尚情怀的书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卓越创造……也许,

我们从未开口表达深深的敬意,但我们早已在内心向他们致敬。

请以 “向________致敬”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4分)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

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3分)

6ec8aac122bd4f6e

2.回答下面问题(3分)

(1)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1分)

                                                                            

(2)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3.第③段中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话有何作用?(2分)

4. 第⑤段中,作者说“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里的“定力”怎样理解?具体说说下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3分)

5.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本文论据的是 (    ) (3分)

A. 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 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士。

D. 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5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有改动)

1.本文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有何妙处?(3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3分)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文章结尾说“人生秋至,不关紧的”,请分析“人生秋至”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文中深秋时节扁豆花的生长状态和老妇人、郑板桥在“人生秋至”时的生活态度有

何相通之处?(2分)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至④段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述了扁豆从藤蔓攀援到花朵盛放直到结荚成形的生长过程,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扁豆的感情。

B.第④段末尾写吃凉拌蒸扁豆的两句,全用短句,高度口语化,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回味。

C.第⑥段末尾,作者之所以“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是因为老妇人就坐在扁豆花旁。

D.第8段中,作者对查学礼写扁豆花的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析】
在深秋的斜风细雨中,还有扁豆花在满满地开着,诗人为此而欢喜。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以人为镜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1.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上 遣 使 者 问 讯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辞不受               如外人      (《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             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第     一犬坐于前   (《狼》)

D.布车载柩而葬         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4.唐太宗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他对魏征的厚爱? 请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两句通过      手法,突出了这场雨对花的摧杀,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诗中“               ”一句,既表现出作者寻找春色的心情之切,又衬托了蜂蝶寻找春色的生动情态。(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