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5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5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有改动)

1.本文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有何妙处?(3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3分)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文章结尾说“人生秋至,不关紧的”,请分析“人生秋至”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文中深秋时节扁豆花的生长状态和老妇人、郑板桥在“人生秋至”时的生活态度有

何相通之处?(2分)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至④段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述了扁豆从藤蔓攀援到花朵盛放直到结荚成形的生长过程,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扁豆的感情。

B.第④段末尾写吃凉拌蒸扁豆的两句,全用短句,高度口语化,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回味。

C.第⑥段末尾,作者之所以“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是因为老妇人就坐在扁豆花旁。

D.第8段中,作者对查学礼写扁豆花的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析】
在深秋的斜风细雨中,还有扁豆花在满满地开着,诗人为此而欢喜。

 

1.(3分)这个标题引用古诗(1分),增添了文章的诗意(或文学性)(1分),揭示了文章内容(或:蕴含文章线索)(1分)。 2.(3分)用比喻、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扁豆花生机勃勃的情态(1分),蕴含了作者对扁豆花的喜爱之情(1分)。(意近即可) 3.(2分)由上文写扁豆过渡到下文写扁豆的主人。(或:承接上文对扁豆的叙写,引出下文对扁豆主人的叙写)(结构上的作用1分,具体内容1分) 4.(4分)(1)(2分)(像老妇人那样)到了人生的暮年(1分)或(像郑板桥那 样)境遇不顺(1分)。 (2)(2分)扁豆花在深秋时节仍然自由自在地开放(1分),老妇人、郑板桥在“人生秋至”的时候,仍然淡定、从容地生活。(意近即可) 5.(3分)C 【解析】 1.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此处是增添了文章的诗意、揭示了文章内容作用。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过渡,引起下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开始描写扁豆的主人。 4.(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2)能围绕“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作答,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5.真正原因是老妇人和扁豆花有同样的性情和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阅读】以人为镜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1.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上 遣 使 者 问 讯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辞不受               如外人      (《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             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第     一犬坐于前   (《狼》)

D.布车载柩而葬         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4.唐太宗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他对魏征的厚爱? 请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两句通过      手法,突出了这场雨对花的摧杀,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诗中“               ”一句,既表现出作者寻找春色的心情之切,又衬托了蜂蝶寻找春色的生动情态。(1分)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品桥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5分)

【桥联】

1.小华搜集了咏南京秦淮河淮清桥的一副对联。他故意将下联的几个词的顺序抄乱来考大家。请将你调整好的下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1分)

上联: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雨

下联:过客暂留,莫辜负风光九曲

下联调整为:                              

【桥事】

2.3月18日,《扬子晚报》以“么的了?么的了!桥么的了!”为标题报道了南京水西门高架桥被拆除的新闻。请结合标题中的三个标点,品析标题所流露的对这一事件的情感态度。(注:“么的了”意为“没有了”)(2分)

                                                                              

【桥画】

3.请在下面横线上概括漫画《独木桥》所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以下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来源于小说中“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这一句话。

B.《骆驼祥子》一书,大量运用老北京市民生动、鲜活的口语,使人一读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京味儿。

C.《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人公认为“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D.鲁迅先生的散文《父亲的病》回忆了“我”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种种见闻,含蓄批判了草菅人命的庸医。

 

查看答案

你是我的眼

(1)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了像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一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

(2)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玩,父亲竟然教会了小群游泳。

(3)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

(4)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是一个黑暗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能把人晒暖和。

(5)“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

(6)“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

(7)小群困惑了起来。

(8)父亲再作耐心的解释:“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

(9)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逐渐有所领悟。

(10)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颜色等等。但小群却对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11)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再陌生,反而美丽迷人,小群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不用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12)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一个红色米老鼠书包,当父亲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很无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便哭了起来。

(13)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了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14)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按摩与心理咨询,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15)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16)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和追求,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吸取了力量和勇气……”

(17)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诉说着贮满心胸的情愫。

1.阅读全文,第(11)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____,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第(1)段中说“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其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3)段里 “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文章最后点明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既出乎人意料,又符合情理。其实,文中已有两处预设了伏笔,作了暗示,请你用自己的话作概括。(每处15字以内。4分)

4.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为小群重安“眼睛”。

B.文章行文详略得当,“买书包”、“开追悼会”是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C.题目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D.(16)段的悼词中透露出“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从而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