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不能其一处

B.无案犊之形/其筋骨

C.可以调琴/吴广爱人

D.草色帘青/则无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划线处用自己的话,其余的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全文分为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              ”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       ”、水“      ””,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节操和“      ””生活情趣。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突出陋室的俗。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恬静。

 

1.B(3分) 2.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关键词“丝竹”“乱”“案牍”“劳”)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保持高尚或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每空0.5分,共3分) 4.D(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加点字的理解能力。B项中中的“劳”都是使动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原文来填写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内容。根据文章的理解来分析各个选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有关“为什么中国当代没有文学大师”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材料一:成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因素很多,但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条件必然是作者的思想高度。所谓思想高度,即作家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瞩望并洞悉未来的思想穿透力。我们许多作家,包括一些名气很大的作家,似乎对历史、哲学和人类思想史等学科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就更别说去认真地钻研了,于是,他们的思想资源就显得极为贫乏。

材料二:文化的积累离不开阅读,而中国当代作家恰恰在这个领域显得非常贫弱。普遍读书偏少、偏窄、偏随意,既不博,也不专,更不精,没有几个作家可以通读外语原著,有些人甚至连拉丁文的26个字母都认不全(当年的鲁迅、钱钟书都可是精通好几个国家语言的),能够不借助工具书就可以顺利读懂古文的作家已如凤毛麟角。既如是,你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从域外文化中最大限度地汲取有益有用的营养同时准确把握和继承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中国当代没有文学大师的主要原因。 (2分)

2.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有患“拒绝阅读症”的倾向,这严重制约了语文素养提高。请你把阅读方面好的做法和收获简要写出,与患“拒绝阅读症”的同学分享。(2分)

 

查看答案

从下面的A项中选择至少二个词语,从B项中选择一组关联词语,描写一段关于初中校园生活的话,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以内)(4分)

A 茁壮 鞭策 丰硕 津津乐道 春华秋实 沥尽心血 心会神凝 抑扬顿挫 神采飞扬

B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   无论……都……  既……又…… 虽然……但是……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B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 C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D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有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是教育主旨以人为本的回归。

 

查看答案

    追求内心和谐

王晓河

①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和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②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人内心和谐是基础。有位作家说:“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有静心,也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如乐音飞翔于空中,是没有边界的。”内心和谐是一种素质。认知健全,心理品质完善,明白事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内心和谐是一种能力。守正心灵,控制情绪,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难不倒,夸不倒,诱不倒,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内心和谐,是人生的课题和使命,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都是当事人,没有旁观者。

③人内心和谐,看似“腹内机关”,功夫在“腹”外。人生活在社会上、集体里、国家中,欲求和谐,就得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有共同遵守各种规则,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才可以人人各得其所,社会井然有序。问题时常有,需以理服人服己,靠法律、政策、制度解决;差别固然在,需人人努力推进改革发展才能逐步消除;诉求理应当,需依法通过正常渠道去表达。虽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无论怎样变化,每个人都得心中“有主”,讲大局,将责任感,将法律以宽阔的胸襟、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偏激无益,急躁有害,超越国情,欲速则不达。惟有按规矩来,循规律来,内心才不失衡失调,达到和谐。

④人内心和谐,虽属个人心态,却与众人有关。人在人群中,处好人与人的关系是关键。“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人与人相逢共处是一种缘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大家”出发,珍惜缘分,多关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谦让少争执;对出现的矛盾和遇到的困难,多沟通少误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宽容少计较,人内心才感到温馨和谐。面对矛盾、摩擦、误会、纠纷等,要有求同存异的大度雅量,要有克己为人的奉献胸怀。这里,尤其不能长“小心眼”,搞“小动作”,弄“小圈子”。作为现代人,应该把自己的小目标和社会的大目标统一起来,放开眼界,提高境界。在大目标之下,大事小事皆容得,大善小善皆施得,大忙小忙皆帮得。

⑤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人内心和谐,是心灵美,是内外兼修的美,是外在与内心统一的美,是生命的真正珍品。每个人开启心灵,永驻芳香,洗涤心灵,保持高洁,与人为本,人自为本,尽心尽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羡林先生讲的和谐,它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的和谐”三个方面。

B.文章引用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其作用是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有助于作者展开议论,论述自己的观点。

C.要想人与人和谐,首先要做到人内心的和谐,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构建和谐社会。

D.“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中的两个“可爱”都是指“人的心灵美”。

 

查看答案

(一)(12分)                    满井游记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③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指出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冻风时∕若有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B.知郊田之外∕一反焉

C.欲出不之心而寓之酒也

D.娟如拭∕徒步则汗出浃背

2.翻译句子(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3.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作者在第②段写游满井时,先总写了满井的春色,接着用生动的比喻“          ”写了自己的心情;在描写鸟、鱼时,用“          ”、“          ”的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鱼富有人情的乐趣,从而衬托作者游满井时的心情。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段先写北国早春没有春天的气息,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暗示出渴望出游的心情。

B.文章第②段是写满井景色特征,接着对之进行详细描写,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

C.本文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天气奇寒久未出门,游览满井时抑郁沉闷的无奈心情。

D.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