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传统文化须敬畏 张文珍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人们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

传统文化须敬畏

张文珍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人们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从引起人们格外关注的两件事情谈起?(6分)

2.对文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与第④段的有关内容是互相照应的,意在议论:“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B.第②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道理论证。

C.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D.第⑤段引用庞朴的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3.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4分)

 

1.中心论点:要尊重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化须敬畏。)(3分)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1分),引出“传统文化”的论题。(2分) 2.C 3.(4分)传统文化所遭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从外部来看,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2分)②从内部来看,文明传承者亵渎、践踏传统文化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最致命的伤害。(2分) 【解析】 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来分析即可。文章开头引用的作用一般有:引出文章的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说说传统文化遭受的哪些挑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定矣

B.此/ 旦日,从外来

C.问姓氏 / 如土石何

D.日更定矣/ 进亦忧,退亦忧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         ”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         ”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       ”、“        ”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用原文词句回答)(4分)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C.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0年,我国0-8周岁未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量为4.78本。在家长“喜欢,经常看书”的家庭中,0-8周岁儿童的阅读量达6.40本;在家长“喜欢,但不经常看书”的家庭中,0-8周岁儿童的阅读量为4.38本;而在家长“不喜欢,基本上不看书”的家庭,0-8周岁儿童的阅读量是4.07本。数据还显示,在家长“喜欢,并经常看书”的家庭中,有九成以上(91.2%)的0-8周岁儿童喜欢看书,其中有近七成(69.8%)的0-8周岁儿童“喜欢,并经常看书”。

1.分析以上材料,你得出的结论是                      (不超过50个字)(3分)

2.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3分)

 

查看答案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评价人物的话。 (80字以内)(6分)

当之无愧 恪尽职守 自知之明 吹毛求疵 狂妄自大 狡黠 气量 轩昂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

B.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校庆”后加“活动”)

C.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能够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去掉“在……中”)

D.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也真够huá jī,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2.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jìn gù思想的囚牢。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4.在此基础上,chí zhī yǐ héng地进行各种尝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