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智取生辰纲正义吗?
①“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开篇第一个多人参与的重大案件。这个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人,除了写作技巧,更在于主题思想,那就是智取生辰纲的正义性。
②人们涂抹在智取生辰纲上的“正义”油彩,是建立在搜刮生辰纲的“不义”之上的。刘唐在向晁盖报信时就很直接地指出,“不义之财,取之何碍?”金圣叹竟两次为之作注:“可见是义旗。”(第十四回)并以此标定了抢劫生辰纲的正义旗帜。关于生辰纲这批财富的性质,晁盖等人在誓词中说的清楚:“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第十五回)施耐庵也为之提供诗证:“只因不义金珠去,致使群雄聚义来。”由此可见,不唯故事的当事人,包括小说的作者与批注者,都把生辰纲视为不义之财,都把劫持生辰纲视为正义之举,从而把晁盖等人的抢劫作案视为英雄行为。
③吴用在拉三阮作为同谋时这样说:“目今朝内蔡太师是六月十五日生辰。他的女婿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即日起解十万贯金珠宝贝与他丈人庆生辰。”(第十五回)梁中书的十万贯金珠宝贝,当然是不义之财。然而,从梁中书的“不义”中是否就一定能够推断出晁盖等人的“正义”?光天化日之下的抢劫阴谋应否成为竞相讴歌的英雄行为?黑恶势力抢劫贪官污吏应否成为“政治正确”的价值理念?
④应当指出的是,晁盖等人劫持生辰纲,并非为了“杀富济贫”,吴用先生有言在先,“聚几个好汉向山凹僻静去处取此一套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第十五回)晁盖等人劫持生辰纲,既不是为了“济贫”,也不是为了公益,而是装进了他们七人的腰包(晁盖上梁山后分给小头目并小喽啰若干,数目不详。见第二十回)。由此可见,这十万贯财宝,只是完成了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两度转移——从黎民百姓到贪官污吏再到黑恶势力的转移。如果说梁中书的搜刮取之不道,晁盖等人的劫持又何尝取之有道?
⑤生辰纲属于“不义之财”,可以“豪取”和“巧夺”,那么,他人名下的“不义之财”是否也可以通过非法和不义的手段占为己有?在千年前的宋代,人们的思维由于停留在“天理知之,也不为罪”(刘唐语),因而天经地义的层次,那么,千年之后的今天,何以还要把“智取生辰纲”这类暴力行径、非法行径,视为正义行为、英雄行为?倘以为此类心理与观念合乎正义与逻辑,因小偷盗窃而东窗事发的官员腐败案,是否应将小偷视为“梁山好汉”予以褒奖?假如有人劫持杭州“许三多”之类身家巨亿的贪官,是否应当视为“黄泥岗事件”予以鼓励?
⑥梁中书送给蔡京的生辰纲,属于“不义之财”,自然没有异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人的财富是否“合法”或“不义”,并不是谁都可以界定的。如果容许某些人随意界定他人财富为“合法”或“不义”并随意进行“智取”或“力取”,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成为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晁盖等人梁山聚义不久,尚且立足未稳,正值一起客商路过梁山。已是梁山寨主的晁盖立刻派人前往抢劫,战果可谓丰硕。如果说生辰纲属于“不义之财”,可以被晁盖等人占为己有,那么,路经客商的这批财物是什么性质?对于这种完全可能属于合法经营活动的财物,晁盖等人仍照劫不误,由此来看,晁盖等人的所谓英雄行为,岂不打了折扣?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故事的当事人、小说的批注者与本文作者,都认为劫持生辰纲为正义之举。
B.作者认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但不可以通过非法和不义的手段占为己有。
C.作者认为,晁盖等人劫持生辰纲,并非为了杀富济贫,只是为了自己快活。
D.晁盖等人抢劫路经客商的财物并占为己有,使他们的英雄行为打了折扣。
2.第五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说说划线句连续两个问句对论证中心有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小题,40分)
陈家祠堂
①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整个祠堂共有九座厅堂,其中各种各样的装饰随处可见。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②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书院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木雕艺术。首进头门梁架上雕的“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就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难分的情景。
③陈氏书院坐北朝南,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又有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
④陈家祠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陈家祠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可以说,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不愧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都反映出陈家祠的装饰精巧。
B.陈家祠堂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精华,历代都被称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C.陈家祠屋顶上的陶塑瓦脊气势恢宏,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D.大型砖雕的画面内容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类型。
2.第②③段分别从陈家祠的 、 方面介绍陈家祠,为了说明陈家祠的特点,第②③段画线句子分别用了 、 的说明方法。(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找出描写早春特有景象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诗句中的画面。(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4小题,16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划线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国恒亡 国险而民附
B.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C.生于忧患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曾益其所不能 惧其不已也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从个人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B.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就国家而言,“死于安乐”中“安乐”指的是“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D.本文语言气势磅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饿其体肤。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
按照课文意思,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5分)
⑴薄暮冥冥 《岳阳楼记》
⑵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
⑶公将驰之 《曹刿论战》
⑷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下燕脂凝夜紫。
C.木落燕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E.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F.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六选四,共4分)
①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③ ,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④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⑤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说明:①为必答题,2分;②为加分题,2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①《折杨柳》的曲调总是能牵动客居在外的游子心中的思乡之情,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通过“ , 。”的诗句,抒发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②《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