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凡三往,乃见”质疑 王猛 刘备“三顾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凡三往,乃见”质疑

王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国志))记载的根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见到之意,而且陈寿本人在《上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前出师表》完全一致,也没说三顾一见。我们知道,陈寿著史很重视文献依据,由于他本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师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选材审慎、笔法谨严为特色,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就评价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这一点受到清代许多研治《三国志》学者的认同。比如陈寿尽管非常欣赏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对其多次北伐的失败,则摆脱传统天命论,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委婉探究其不足。这与后人尤其《晋书》的修撰者对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测的语气出之,可见其“下笔不苟”的特点。

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其语义内涵也应当不会超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这样看来,“凡三往乃见”句应当别译。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译成“总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细加品味,似乎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买,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句,实际应标点为句号,即“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此处“乃”的意思为“始、刚刚”,表示很短的时间。如《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王聘珍解诂:“乃,始也。”再如《札记·月今》:“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生。”而“乃”与“因”连用,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如《晋书·卫璀传)):“罐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这种译法,既与诸葛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符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选自2011年9月21日《国学网》)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成语“三顾茅庐”起源于《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情节。

B.据《前出师表》,作者认为“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与杜撰。

C.第二段列举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的语句证明陈寿“下笔不苟”的特点。

D.作者认同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从本文的写作中,你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2)请问刘备从拜访到诸葛亮应邀出山的过程中,总共见到了诸葛亮多少次?(要求:从本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分)

 

1.C 2.(1)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意合即可)(2分) (2)3次。回答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撑,并言之成理。(可参看以下分析) 【解析】 1.C选项是正确选项,考了两个层面,内容与论证方法。(A选项,学生粗心会发现不了第一段后面叙述的《三国志》,甚至也看不到第二段说的《前出师表》才是三顾茅庐的出处。B选项之识 参见第二段“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第三段也直白说出“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D选项只需细心阅读第三段即能判断) 2.作者认为刘备“凡三往”,就明确说刘备总共三次拜访了诸葛亮,故凡答“1次”’“两次”或“超过三次”等都是错误的。但作者不认为刘备拜访了三次是直到第三次才和诸葛亮见面交谈的,因为诸葛亮‘‘绝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可见,《三国志》所记载的“隆中对’’只是这三次见面中的摹中_珞(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因为tt乃见,,是“刚刚见面,,之义;但更有可能是第三次,因为经过了前两次的见面,这葛亮声刘备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故这一次见面才会向刘备全盘托出自己的统一天下战略)详细记录而已,至于其它的两次(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二、第三次)见面过程史书则没有记录而已(古书干文求简,很可能是没有必要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两人见面不可筚旱“西7欠”,原因是如上如舅仅有“两次”,也还是不能成为“多次”的。因此,文中所说的“多次”就是“三次”,这是确定无疑的。 补充说明:本小题共5分,由“多少次”(2分)和“从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3分)两部分构成。故“多少次”只能答“三次”:从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是指要引用原文的相关文字,如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原文的意思亦可,答案为以下任意一个: ①“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 ②“《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 ③“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 ④“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 答对“多少次”,但遗直丛塞虫拢堡握盆蚯重堡握盆垄丘垡迟的L盘2盆。 答错“多少次”但堡堡盆盘蕴丛土压握到数理堡正确的:堡!型盆一刚 5分参考示例1:“3次”。根据第三段所说“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又因为《三国志》说刘备“凡三往”,就明确说刘备总共三次拜访了诸葛亮。因此,此处的“多次”,就是3次的意思。 4分参考示例2:‘‘3次”。最后一段所说“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可见刘备总共去了3次。无论这里的“刚刚见面”仅指这三次见面中的最后一次或其中的一次而已,但总共去了三次却是无疑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6分)

杀死金鱼的凶手

湘湘

①金鱼是非常漂亮的观赏鱼,许多养过金鱼的小朋友都有过给金鱼喂食的美妙经历,也有一些小朋友发现,金鱼似乎永远不知道饱,以至于吃到后来一一被撑死了。

②金鱼真的会被撑死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鱼消化系统的构造,看看它有没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吧。

③不同种类的鱼,消化系统差异比较大,分为有胃鱼和无胃鱼。金鱼和常见的鲫鱼、鲤鱼、草鱼等都属于无胃鱼。无胃鱼在食道后部和肠道最前部之间有一个膨大部分,但却不能算是胃,这个膨大部分只有贮存食物的功能,而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参与消化,因此消化能力较差,饱食感往往比较迟钝,一般有胃鱼能量摄取足够时便不再就食,而无胃鱼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则容易吃得比需求量略多,饲喂时往往采取“多次少喂”的方式。

④金鱼是根据外形选育出来的品种,其身体调节能力和抵抗力比野生鱼差,这就形成了 “金鱼容易被鱼食撑死”的现象。但你有没有细细观察过,在投入过多食物时,金鱼也是吃一阵就不吃了,并没有“吃到死”。那么,鱼食过多到底与金鱼的死亡有没有关系呢?

⑤在鱼食充分的条件下,金鱼会吃得有点撑,这对它脆弱的消化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饱食后的金鱼为了消化食物,需氧量会增加。过量的食物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后腐坏变质,不仅会产生各种有毒害的代谢产物,污染水质,还会消耗水中溶解的氧。如果投喂的是活食鱼虫,鱼虫本身也会争夺水中的氧。

⑥当水中的氧不足,金鱼就会由于缺氧导致各器官机能出现障碍,而消化道此时已承受了比平时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金鱼就很可能死亡。因此,金鱼被撑死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金鱼不知饱,而在于“剩饭”。    (选自《少年科学画报》2012年第2期)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造成金鱼“被撑死”的原因是(    )(3分)

A.金鱼是人们选育出来的一个品种,身体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比较差。

B.金鱼属于无胃鱼,消化能力差,并且不知饱,不断吃,吃到死为止。

C.当金鱼吃得有点撑后,其脆弱的消化系统就会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压力。

D.当水中的氧气不足时,金鱼会由于缺氧而导致体内各器官机能出现障碍。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小朋友喂食金鱼的经历开头,是为了说明人们应掌握正确的金鱼喂养方法。

B.本文将有胃鱼与无胃鱼作比较,为了说明有胃鱼饱食感迟钝,吃得比需求量多。

C.本文是从金鱼生长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金鱼被撑死的原因的。

D.本文指出水中氧不足的原因有二:一是金鱼消化食物需氧增加,二是活食鱼虫耗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全诗哪一个句子直接抒发了诗人思想情感?(2分)

2.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请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造饮尽饮少

B.便欣忘食望之蔚而深秀者

C.既醉退得之心寓之酒也

D.衔觞赋诗,以其志山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他们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隐居喝酒,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C.甲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乙文表现作者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中。

D.甲文多次使用带“不”的句式,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及其高洁志趣。乙文由远到近,写出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及亭名的由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5分)

1.潭西南而望,折蛇行。(《小石潭记》)

2.自是指物作诗立。(《伤仲永》)

3.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4.等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初中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间。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E.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F.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旬。(选做4小题即可,4分)

①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

④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名句。

【说明:本题答对其中两条横线的诗句可必定得2分,其余4分为附加分。加分后第7题分数累加不超过10分。】

思念之情,恒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萧萧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明月清辉夜,苏东坡把酒临风,缓歌徐吟,唱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唱出了对天下人的祝福:“      ,      。”王勃用他广阔的胸襟,与友人共勉:“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