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提起核辐射,你首先想...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提起核辐射,你首先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或者核电站泄漏……而这些不是离我们远着吗?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②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了X射线前了吗?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如今大小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新型楼盘不断问世,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 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漂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④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⑤再说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及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不多,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⑥至于形形色色的饰品,如夜明珠、化石、奇石、骨艺品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人甚至收藏成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如用重晶石、萤石以及含磷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夜明珠就是代表。另外,有关专家还检测到放射性偏高的鹅卵石。若摆放于居室内,美则美矣,却将你的健康置于了险境之中。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1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块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房屋主人大吃一惊:想不到艺术品背后隐藏着如此险恶的祸患。究其奥妙,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致使这些放射性物质沉积于骨骼所致。

⑦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⑧你喜欢旅游吗?特别是每年的“五一”与“十一”两个黄金周,乘飞机观赏大好河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在高空,人们接受的宇宙射线剂量也会增加。

⑨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而长期遭受辐射,会使人体产生诸多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缠上你。

⑩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对辐射量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安全的。

?建议你从生活细处做起,堵塞核辐射的种种污染途径。例如:                                                                     

                                                                     ;不要频繁去高原和极地旅游,尽量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等等。

1.本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3分)

2.分析开头第①段的表达作用。(3分)

3.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

4.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1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块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

5.结合文章内容,请列举两条防止核辐射的具体措施,将第?段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空白处)(2分)

 

1.示例:生病了到医院胸部透视;房子装修时用的材料含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生活中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一些饰品中含有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旅游乘坐飞机时接受高空宇宙射线。 2.运用反问,语气强烈,介绍了人们对核辐射认识的错误的观点,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生活中的核辐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身边的核辐射的详细介绍。 3.“亲密接触”是与核辐射有关系的意思,(1分)说明了在身体健康,不到医院做CT检查的情况下也不能避免受到核辐射的危害,(1分)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 4.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放射性物质超标”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 “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说服力强。 5.示例:房屋装修追求环保; 遭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不要直接饮用; 住房地址要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谨慎对待收藏品;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先经过放射性物质测定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核辐射”的描写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开头引用的作用。此处开头引用的作用:(1)引出本文的话题,(2)增强气势,激发兴趣。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方法为:解释+分析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般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列举的措施具体可行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鲁人有好钓者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查看答案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天大雨(      )   (2)楚人之(       )

2.下面四个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屯长②天下唱

B.①辍耕垄上②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①扶苏数谏故②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①陈胜、吴广谋曰②当立者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通过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陈胜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本词的作者是       (朝代)代著名的文学家               (人名)。(1分)

2.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展现的画面。(2分)

3.谈谈本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A自缚跪于帐前。B变色曰:“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叱左右推出斩之。将斩。参军蒋琬入见B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B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随后,B自作表文,言称自己“不能训章明法,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故事情节:                     。(2分)

2.文段中的人物“B”指的是:               ,(1分)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A)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                          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B)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厚重而雅致。

1.仿照(A)处画曲线的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锣鼓、风筝、书法等),为横线处补写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2.文段中(B)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原句: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