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A自缚跪于帐前。B变色曰:“汝以全家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A自缚跪于帐前。B变色曰:“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叱左右推出斩之。将斩。参军蒋琬入见B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B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随后,B自作表文,言称自己“不能训章明法,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故事情节:                     。(2分)

2.文段中的人物“B”指的是:               ,(1分)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的认识。(2分)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2.诸葛亮(1分)从“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以及“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合当斩之”可以看出诸葛亮军纪严明;(1分)从“自作表文,言称 ‘不能训章明法,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可以看出诸葛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1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A)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                          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B)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厚重而雅致。

1.仿照(A)处画曲线的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锣鼓、风筝、书法等),为横线处补写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2.文段中(B)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原句: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句:                                                                

 

查看答案

1.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2.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4.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7.己所不欲,                     。(《论语》十则)

8.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面临种种挫折和不幸的日子里,在心情极为忧郁的日子里,在缺乏信心感到前途渺茫的日子里,在不被理解遭受误解的日子里……不要抱怨生活给了自己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曲折、太多的愁苦,请给自己一个微笑?选早晨起来,对自己微笑,让自己带着一天的好心情出门;夜晚归来,对自己微笑,祝福自己有一个甜甜的梦。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想像成一种幸运,不去自傲。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给自己一个微笑,把心胸打开,阳光会不请自来。从一个微笑开始,成功近了,幸福也就不远了?

请以“给自己一个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纸雁儿

苏叶

①我父亲去世,整整十个年头了。我多希望他还能活着,还能看到我!

  ②其实,父亲不能看见我已有多年。他双目有疾,白内障,渐渐地终至失明,连光感都没有了。我对他的最早的记忆,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总穿一身青布长袍,头发有点花白了。每次他从离家几十里外的学校回来,总是双手背在后面,让我猜他给我的礼物——一个金红的柑子,或一个银黄的柚子。我有些陌生,有些好奇,有些娇憨地仰望他,然后看他手执毛笔,在薄薄的纸上竖着写了一行又一行。他的字十分清秀,像他的手,超凡脱俗,修长修长。他的眼睛很慈和,但是有一颗很小的白点。父亲闲居之后,先还拄手杖出去看戏,后来就不出家门了。先还看书,书和眼睛的距离愈来愈近,后来贴近面孔看,简直像闻书一样。再后来,眼睛也废了,他再不能看什么了。

  ③我时常痛悔,二十年前,我的心长到哪里去了?我为什么不曾体会父亲双目失明后的忧乐与心境?

  ④我给父亲念过书报,讲过外面的事,给他老人家沏过茶,端过饭,牵他在院子里晒过太阳……但做这一切时,我都没有用心。有时,需要剪指甲了,他叫我。我,多半在忙自己的事,常常“嗐”地叹一声,嫌烦,然后拿了剪子,坐到他身边去,剪得很快。父亲便默默地用指头互相搓磨着不匀的地方,我心一愧,再细细给他修一回。

  ⑤他听广播,听新闻,听京戏。八个“样板戏”的时候,父亲实在嫌它们闹,不听,每天只听天气预报。天天如此。我有时说:“您老人家听么子天气预报啰!”言下之意是您又不出门,何必如此关心呢?那是黄昏时节,多半是天空云蒸霞蔚的时候。树叶儿映着夕晖,沙沙翻卷,有如奔马的铃响。归鸟啾啾,来回飞翔。燕子衔泥,轻轻剪开芬芳的草地……这一切父亲都看不到了,可他是否借助于季节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在脑海里描画着什么呢?我那样忤逆地回答他,无异于打趣他,堵他,他为什么不训斥我,不责备我呢?

  ⑥父亲是个细心、慈爱的人。那年大跃进,母亲被拉去修京广铁路,不能回来。父亲每天给我梳辫子,引得同学们都羡慕。那是父亲在我能力稚弱时给我的帮助爱护,而我,当父亲能力衰颓之后,在他视界黑黑的天地里,我给予过他什么温暖,什么安慰,什么帮助吗?

  ⑦父亲眼睛失明了,可父亲一直在(A)看着我。记得那天夜晚,我回家迟了,远远看见路口立着一个人,是母亲。“你到哪里去了?”母亲说,“玩到这时候回来!把你爹爹急死了!”

  ⑧我惭愧地跑进房去,看见父亲坐在床上扇扇子,纺绸褂子早褪在一边,身上汗流如雨。我内疚加感动,几乎要哭出来。他                                        ,透着那么重的爱,惜,忧,叹……使我不敢对视。

  ⑨父亲时常一个人坐着,恬淡的微笑中略有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他的生活越来越寂寞了,他把这种寂寞深埋着,留给自己一个人吞咽。有时,父亲要求帮母亲剥豆,或是绕绒线,都做得井然有序,干净利落。临终的前一年,父亲忽然多了一种兴致——折纸。

  ⑩他要我找一些用不着的书给他,他一张一张将书页拆散,然后摸suǒ着,折呀折。对角折,对边折,翻角折,翻边折。我背地里和母亲说,这有什么意思?母亲却说:“你们都只顾忙自己的事,哪里晓得一个闲人的苦恼!何况他两眼又盲了,时间是难熬的!”

  ⑾我怏怏地听着母亲这些话,心里觉得有些难过,可是过后,我还是只顾忙自己的,并没有设法帮他排遣什么。等到父亲去世,我收拾他的床铺,一掀褥子,我发现棕绷上有一扎一扎用细绳子捆起来的纸工制品!有雁儿,鸟儿,猴儿,兔儿,鱼儿……折得精巧细致,形态玲珑!这些能飞能走能游能跳的活物儿,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吗?(B)父亲,您是用一种什么心情,在孤寂的黑暗中,制造了这么多活泼的生命;您是带着怎样的企盼和心愿,活在它们的色彩和声响之中?我痛哭着。

  ⑿父亲故去有十年,他偶尔会走进我的梦里来,不说话,安静地笑,眼睛明亮。午夜梦醒,我听着窗外如雨水般的树叶的嘈切之声,心上似有一个深深的空洞。我没有父亲了,我这一辈子已无法补赎我对他的歉了!我常常感觉到我心上这一道深渊,它提醒着我,对人,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切,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爱护,让人类在扶危互济中,奋发向前而去。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               摸suǒ(       )

2.文章题目为“纸雁儿”,但是在全文中只有一次写到了“纸雁儿”,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4分)

3.品味语言。(共6分,每小题3分)

A.赏析第⑦段A处划线词语“看着”的表达作用。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第(11)段(B)处画线句。   

父亲,您是用一种什么心情,在孤寂的黑暗中,制造了这么多活泼的生命;您是带着怎样的企盼和心愿,活在它们的色彩和声响之中?

4.文中第⑤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属于           描写,有何表达作用?(4分)

5.文章第⑧段生动地刻画出当“我”回家迟了时,父亲焦急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在横线上补充出父亲当时的情态。要求: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描写;50字左右。(4分)

 

 

 

 

 

 

 

 

 

 

 

 

 

 

 

 

 

 

 

 

 

 

 

 

 

 

 

 

 

 

 

 

 

 

 

 

 

 

 

 

 

 

 

 

 

 

 

 

 

 

 

 

 

 

 

 

 

 

 

 

 

 

 

 

         (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①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尊崇的。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许多人希望在龙年生育子女,取得好兆头。不像西欧中世纪的文学美术,把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龙与中国文化圈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国。它盛见于古代的各种传说中,也是古今美术常见的题材。

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才脱离实际,成为虚构的动物。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龙的图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其形象颇为写实,有窄长的嘴,长身,短腿,粗长尾巴,但无歧角。发展至商代的甲骨文,龙字已是个头有角冠,上颌长、下颌短而下曲,身子卷曲的动物形。中国文字为了适合窄长的竹简,常将动物的身子转向,四足悬空,使龙像是种可直立而飞翔的动物,其实它描写的是有短足的爬虫动物形。从流传的文物看,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9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找到它的形象。

③龙是古代的图腾,商代有叫龙的方国。图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有获龙的记载。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黄的颜色。《左传》记载公元前523年,郑国遭受大水时,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渊;还记载龙有黄河及汉水的不同种类,有人能豢养它们,夏后吃了其肉酱后还想再吃。从这些描写及遗下的图形,可知龙原是种两栖类爬虫动物的总称,能生息于陆地及水中,有些还能跳跃甚高,像是能飞翔的样子。

④爬虫种类多,习俗各有不同。人们把不同形状及种属的爬虫化石都当作龙看待,导致龙能变化形状的传说产生。公元2世纪的《说文解字》,解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种见解很可能基于偶然发现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而得的联想。唐代《感应经》有如下的描写:“按山阜缸岫,能兴云雨者皆有龙骨。或深或浅,多在土中。齿角尾足,宛然皆具。大者数千丈,或盈十围。小者才一二尺,或三四寸,体皆具焉。尝因采取见之。”一到博物馆参观,就会了解所称的或大或小的龙,其实就是各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古人见化石大小悬殊,故而有能变化的见解。濮阳的龙图案也是这一类动物的形象。

⑤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鱼的生活习性有关。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在中国地区,除鳄鱼以外,是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除了没有角外,身躯、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何况远古的龙是无角的。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但龙致雨的能力也可能来自龙卷风。龙卷风的威力奇大,且经常带雨。其形状好像细长的龙身,故容易让人以之与爬虫的化石起联想,误认龙能大能小,能飞翔、致雨,是威力无边的神物。

⑥龙后来还成为皇家的象征。它很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有关。汉代的《史记》有两则刘邦与龙有关的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大公往视,则见蛟龙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汉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有必要编造故事说明凡人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的合理性。

⑦龙由于威力大,故成为男性的象征。鳄鱼的生殖能力强,一次产卵20到70个。中国人很看重延续家族的事。也许希望能多生些将来显耀家族的男儿,所以有龙生九子,个个有好本领的传说。并有悬挂九颗粽子,以祈生产男儿的习俗。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精华本,作者:许进雄,文章有删改。)

1.结合文章分析,龙到底是什么动物?(4分)

2.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这种见解很可能基于偶然发现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而得的联想。

3.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龙的图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

4.文章第⑤段认为:“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鱼的生活习性有关。”请说一说和扬子鳄的哪些习性有关?(2分)

5.龙是吉祥和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请写出一个含有“龙”字的成语,体现这种吉祥与高贵,并解释其含义。(3分)

成语:                

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