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宣苦读成才》一文,回答题目。 (7 分)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
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
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2 分)
|
A.以语使(告诉) |
B.讶其文(感到惊奇) |
|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
2.翻译画线句子,译时补上省略的成分。(2 分)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3 分)
刘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5 小题,共8 分)
1. ,长河落日圆。
2.月下飞天镜, 。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
4.《破阵子》中描写作战的激烈场面的一句是 , 。
5.《武陵春》一诗中表达作者因伤痛失去了对任何事情的兴趣,内心极度悲伤的诗句是 , 。
阅读《故乡》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
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 )加上了很深的
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然 就 并且 |
B.即使 也 何况 |
|
C.虽然 但 而且 |
D.虽然 而 况且 |
2.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
|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 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
|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 “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 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
|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
3.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个“愿望”是指闰土渴望生活有所改善,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第二个“愿望” 是指我心中对自由平等的新生活的向往。 |
|
B.闰土的希望在眼前,较实际,比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所以说他的“切近”,我的“茫远”。 |
|
C.从“只是……罢了”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我”的“愿望”与闰土的“愿望” 都是一种对于自己心中“偶像”的顶礼膜拜,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
|
D.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新生活的到来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遥 |
远的“梦”。
4. 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 就客观了许多。 |
|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 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
|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 的象征。 |
|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 |
依不舍。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
|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
|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
|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
|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
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阅读下面《唐雎不辱使命》内容,回答文后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
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D.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
|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
|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
|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
3.下列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 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
|
B.秦王初见唐雎时,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的, 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
|
C.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
|
D.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最后的“长跪而谢之”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武功高强,有以武力制敌的能力。 |
对下列诗词的赏析,都有误的一组是( )
①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赏析:“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②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赏析:句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这位女子整天等待远行爱人而未果的失望、痛苦的心情。
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从尾联来看,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为诗人送行,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友人真挚情谊的感动。
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赏析: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期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