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晓雾将                   (2)千不穷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两文作者在写景上都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准确描摹,描写角度多变,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你喜欢的一句。(2分)

 

1.(1)歇:消散(2)通“啭”,鸟宛转地鸣叫或鸟鸣、鸟叫均可 2.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俗务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留连往返。 3.示例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俯视仰视相结合,形象的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示例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朝夕两个时间段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示例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用侧面描写,写出富春江睡得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水流之急。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赏析喜欢的句子即可。赏析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填空。

1.朱自清在《春》中赞美春天的力量,写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春、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还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              ”就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

2.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                ”,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云横秦岭家何在?___                _

3.古人很注重修身养性。孔子讲一“恕”字,奉行“                       ”,陶渊明讲究“闲”,“采菊东篱下,               ”。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5.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隐匿侥恕侮人不倦  相形见拙

B.涟漪逞辩出类拔萃  粗制滥造

C.落第臆测呕心沥血好高骛远

D.诀别琐事名列前茅不言而喻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狡xiá星宿xìù慰jí一黄土póu

B.形qī拮桥zhàn义愤填yīng

C.抽息zhì免huò踉踉跄qiàng

D.阴mái着tiǎn执ào怒不可

 

查看答案

脚步声声,敲打心灵,引发思考,激起遐想。 

  我们回望,曾经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我们聆听,人在旅途前行的心声;我们期待,朝着未来的目标不断迈进…… 

  请以“心灵的脚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4分)

(1)潭中鱼百许头                  (2)乃记之而去          

(3)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甲】【乙】两文所表现出的情感虽不尽相同,但都写到了作者的快乐,柳宗元的快乐是因为“  ”,还因为潭中鱼“                 ”;而苏轼的快乐是因为“          ”。(3分)

4.【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景物的“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