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⑴不见月            曦:          

沿溯阻绝            沿:          

⑶晴霜旦             初:          

⑷属凄异             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从俯视的角度,描写了春冬之时三峡什么样的景物?(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⑴日光,这里指太阳⑵顺流而下⑶刚刚⑷延长。 2.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丝毫没有中断的地方。 ⑵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析】 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略无”“奔”“疾”等。 3.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共10分)

自1997年以来,本市已进行了八次“北京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活动。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说说北京市公民在具备科学素养方面呈现出哪三个特点。(3分)   

【材料一】   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养基本情况调查表

项  目

18—39岁

40—54岁

55—69岁

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

14.3%

7.5%

3.6%

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

计算机与网络

经济学与社会发展

医学与健康

(数据来源:《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

【材料二】

1997年,北京市首次开展“全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1997年,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有4.0%,2002年增至6.6%,2007年达到9.2%,最新一次调查又攀升至10.0%,15年间增加了1.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7.3%。

特点:⑴                ⑵                 ⑶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进行了现场采访。下面是对初中学生、在职人员、居家老人的采访记录。请你说出这些记录分别说明了什么,从这些记录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5分)

初中学生:我最喜欢去北京海洋馆、北京植物园、北京科技馆等地方参观。不仅玩得开心,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增长了见识。

在职人员:我的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主要来自报纸和网络,看报纸和上网是我每天的固定“节目”。

居家老人:我特爱看电视上的“养生堂”“生活与健康”“快乐健身一箩筐”节目,多看看这些,对怎么样科学地保养身体有帮助。

说明:⑴                                                            

结论: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请你根据以上搜集到的材料和采访记录,给你的报告拟写一个题目。(2分)

题目: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         ,是各地的歌谣,我们学过的《       》就出自“秦风”

 

查看答案

默写(5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2.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

3.隔篁竹,闻水声,                     ,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1分)

4.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表现作者高瞻远瞩,坚韧无畏的句子是:                 ,                 。(2分)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A.选段中“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白杨树的特点。

B.选段中“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敬意。

C.选段中把“守卫家乡的哨兵”比喻成“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表现了他们的坚强不屈。

D.选段中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式,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时,平静的人海陡然膨胀起来了,观众像触了电似地对她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舒缓而又急促,似乎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               ,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A.①柔和而又铿锵 ②一粒一粒地坠下来

B.①婉转而又悠扬 ②一粒一粒地坠下来

C.①柔和而又铿锵 ②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D.①婉转而又悠扬 ②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