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声声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兰里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和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呵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种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你一幅困乏欲睡的摸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指代意思(4分)
①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②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
2.根据本文内容,给“打哈欠”下一个科学定义。(3分)
3.打哈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3分)
4.第三段中写“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第四段中写“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病句修改。(3分)
①学校的课间活动,是学生们锻炼、放松的好机会,有利于(调解,调动,调节)情绪,放松大脑。②有的同学能好好利用课间时间;有的同学则不善于利用课间时间,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③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是同龄人相识、相知、相伴的重要人生旅程,是离开父母及家人独立生活的第一站。
1.从括号内选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2.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修改:
3.第③句存在语病,请修改: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负势竞上(负,依靠)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 | 
|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 
| C.宾客意稍舒(意,心情 )即更刮目相看(更,更加) | 
| D.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吾之妻私我(私,偏爱) | 
名著阅读(4分)
《童年》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列问题。
【片断一】他肩宽背阔,一头卷发,在一天傍晚来到了我的床前。
他穿着金黄色的衬衫,新皮鞋,像过节似的。尤其是他小黑胡下雪白的牙齿,在黑暗中特别引人注目。
“啊,你来看看我的胳膊!”他一边说一边卷起了袖子,“你看肿得多么厉害,现在还好多了呢!你姥爷当时简直是发了疯,我用这条胳膊去挡,想把那树条子档断,这样趁你姥爷去拿另一条柳枝子时,就可以把你抱走了。
【片断二】可是我偏偏觉得他有吸引力。
他说“很孤独”的时候的表情深深地打动了我,那是一种我能理解的触动心灵的东西。
我不由自主地又找他去了。
他的房间里非常凌乱,一切都毫无秩序地乱摆着。 我发现他坐在花园的坑里,以头枕手,靠在那段烧黑了的木头上。
1.【片断一】中的“他”是指 ;【片断二】中的“他”的绰号叫 。
2.《童年》的主人公阿辽沙正是在上面这些优秀人物 等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你
认为阿辽沙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
早上,仓桥初中读书的小明匆匆忙忙地赶往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半路上,他想起自己的准考证忘记在家里了,匆匆赶回家去拿准考证。为了赶时间,他后来搭乘了一辆出租车。可是半路上遇到早高峰的车辆拥堵。心急如焚的小明只能下车另想办法。正好遇到一位骑着摩托车前来疏导交通的交警叔叔,小明赶紧上前拦住交警的车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