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①一种名为“可燃冰”...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①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据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②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④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⑤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⑥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选自《东方早报》2005年7月)

1.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2分)

2.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2分)

3.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第③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5.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3分)

 

1.“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2.利: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1分)弊: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不易开采和运输。(1分) 3.作比较、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1分)的说明了甲烷在导致全球变暖方面所起的作用巨大(1分,意思对即可)。 4.(学生按照第3段或第6段中的“大约”回答均可)不能去掉(1分)。“大约”表估算,去掉后就显得过于绝对化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对即可)。 5.略 【解析】 1.本题考查运用“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第二段的内容来给“可燃冰”下定义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开采可燃冰的利与弊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般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方法为:表态+解释+分析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方案中要结合可燃冰的特点进行设计,体现如何解决“甲烷气的大量散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与口语表达(6分)

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1.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关的一句诗,或一副对联,或一条俗语。

例:元宵节——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2分)

2.我国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我们当地过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2分)

3.部分国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尤其是班上一些同学热衷于过外国节日,为“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你用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样说服他们过传统节日(2分):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4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   )热了,使(   )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jiàn(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   )奋了。

①zào(       )   ②恬 (     )   ③ jiàn (      )  ④ 亢(      )

 

查看答案

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是,百折不回,坚定不移,前仆后继,永不放弃……著名作家叶延滨却在《也要学会的另一课》中提醒我们要学会认输。“也要学会的另一课”除了认输,还有什么呢?

  请以“也要学会的另一课”为题作文,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注释】没人:会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3分)

与水居也(     ) ⑵则壮(     ) ⑶北方之勇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未有不溺者也。                                             

3.从上面文段中,你获得什么启示,请你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2分)

 

查看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不敢稍约(          )  (2)慕圣贤之道(         )

(3)四僵劲不能动(         )(4)白玉之环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