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最后一课》)

1.哈墨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脸色惨白起来?  (3分)

2.“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3分)

3.哈墨尔先生只写了两个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力量?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他接连上了三节课,精疲力竭。

B.今天听课的人多,字要写得又粗又大。

C.这两个字倾注了哈墨尔先生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

D.把字写得遒劲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画线句子采用了                     描写,若换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3分)

 

1.因为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3分) 2.哈墨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茨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茨感到哈墨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意近即可)(3分) 3.C(3分) 4.动作、语言。不好。因为此时的哈墨尔先生面对祖国沦丧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韩麦尔年色惨白的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韩麦尔”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原因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韩麦尔”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原因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这样修改好不好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⑴年九十         且:             ⑵杂然相        许:          

⑶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⑷河曲智叟以应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                      ⑵洛(洛河)阳: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的鼠目寸光。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写智叟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查看答案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对诗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春发生:竟然。

B.野径云俱黑:田野间的小路,这里指整个田野。

C.随风入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

D.晓看红湿处:指鲜艳湿润的花枝。

2.你认为“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围绕一个“喜”字,写景中处处流露出欣喜的心情。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中也饱含着作者喜悦之情: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B.前四句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雨写活了:春雨,她是那么懂事,有心,及时地静悄悄地滋润着万物。

C.三句和四句、五句和六句对仗工整。三、四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雨轻柔润物的特点;五、六两句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

D.最后两句写出了第二天清晨春雨之后诗人看到的美景:锦官城内到处是花团锦簇,鲜红欲滴。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实施方案补充活动主题。(2分)

要求:补充的主题应突出节日特点,并与已有“活动主题”的语言形式相同。

实施方案

日期(2012年)

节日

活动主题

4月4日

清明节

祭奠英灵,缅怀先烈

5月1日

劳动节

体验劳动,歌唱明天

6月23日

端午节

 

9月30日

中秋节

诵读诗赋,期盼统一

10月1日

国庆节

感受成就,祝福祖国

 

查看答案

填空。(6分)

1.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抒发兴亡之感、寄寓讽喻之情的诗句是

2.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充满理趣、成为千古传诵名句的诗句是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达作者视死如归和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

6.宋祁《玉楼春》中,“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_______”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点染了出来。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8分)

高明的大自然

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别以为这没有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有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黏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黏合下,软体动物的自身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1.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本文第③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差不多”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神奇高明之处?(2分)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和哪些说明方法?(2分)

4.请你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