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对诗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春发生:竟然。

B.野径云俱黑:田野间的小路,这里指整个田野。

C.随风入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

D.晓看红湿处:指鲜艳湿润的花枝。

2.你认为“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围绕一个“喜”字,写景中处处流露出欣喜的心情。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中也饱含着作者喜悦之情: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B.前四句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雨写活了:春雨,她是那么懂事,有心,及时地静悄悄地滋润着万物。

C.三句和四句、五句和六句对仗工整。三、四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雨轻柔润物的特点;五、六两句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

D.最后两句写出了第二天清晨春雨之后诗人看到的美景:锦官城内到处是花团锦簇,鲜红欲滴。

 

1.A 2.“潜”字用得好,因为它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悄无声息的特点。(3分)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字词意思的能力。A项中“乃”的意思是“就是刚才”。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妙字词的能力。赏析字词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才行。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最后两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为下面的实施方案补充活动主题。(2分)

要求:补充的主题应突出节日特点,并与已有“活动主题”的语言形式相同。

实施方案

日期(2012年)

节日

活动主题

4月4日

清明节

祭奠英灵,缅怀先烈

5月1日

劳动节

体验劳动,歌唱明天

6月23日

端午节

 

9月30日

中秋节

诵读诗赋,期盼统一

10月1日

国庆节

感受成就,祝福祖国

 

查看答案

填空。(6分)

1.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抒发兴亡之感、寄寓讽喻之情的诗句是

2.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充满理趣、成为千古传诵名句的诗句是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达作者视死如归和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

6.宋祁《玉楼春》中,“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_______”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点染了出来。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8分)

高明的大自然

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别以为这没有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有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黏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黏合下,软体动物的自身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1.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本文第③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差不多”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神奇高明之处?(2分)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和哪些说明方法?(2分)

4.请你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2分)

 

查看答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2.第(2)段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3.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2分)

4.选文第(4)、(5)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3分)

 

查看答案

课内现代文阅读(17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a 走,b 跑,c 跳,d 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

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

让他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

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

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

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

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段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2.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2分)

3.用横线划出具体描绘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