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2分)
|
A.我生长在黄梅戏之乡,黄梅戏对我一点不陌生。 |
|
B.经过汶川大地震,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
|
C.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笑声。 |
|
D.夏日的海滨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不是用来表示数量的词而是用来表示强调的一项是( )(2分)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B.当年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仁人志士何止千万。 |
|
C.赛前,李永波谆谆告诫队员们千万不可小看对手韩国队的实力。 |
|
D.《南京,南京!》,屠城血证,万千生灵,惨遭杀戮!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锲而不舍:刻。 |
B.骊歌:告别的歌。 |
|
C.警报迭起:屡次。 |
D.人声鼎沸:沸腾。 |
给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在那亘( )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
2.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和耻辱。
3.她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yīng( ).
4.这个方面,情况就jiǒng( )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名著阅读(4分)
阅读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宋江)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宋江便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凭阑举目看时,端的好座酒楼。
……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
1.选文中划线句透露了宋江哪些方面的信息?请简要概括。(2分)
2.文中宋江的二首诗词是他的遭际、思想的反映,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下面问题。(2分)
(1)“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宋江是因为什么事才被刺字发配到江州的?
(2)“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拿竹竿一捅就下来了。”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蛰得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2分)
(1)青苔( ) (2)窗檐( ) (3)摇撼( ) (4)刹那( )
2.“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2分)
3.选文开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木丛生,鸟虫嬉戏的乐园,这就是爷爷家的后院。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要先描写爷爷家的后院?(3分)
4.为了捅马蜂窝,“我”做了哪些准备?可见“我”是个怎样的孩子?(4分)
5.选文中,围绕马蜂窝而产生“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像一条线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文章的主旨。你能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吗?(请将词语填写在横线处)(4分)
听到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对捅马蜂窝充满了 ,当准备好真的要去捅马蜂窝时,又有些 ,不过这种心理还是被强烈的渴望战胜了……病愈后“我”在爷爷的陪伴下来到后院,初见到地上的马蜂,内心十分 。后来,爷爷的一番话使“我”恍然大悟,因为自己伤害了马蜂而心生 ,于是期盼着马蜂再来做窝。直至看到马蜂重建家园,“我”终于舒心地笑了。
6.请品读“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一句。作者把“马蜂”比作“战斗机”,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马蜂怎样的状态?(3分)
7.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选文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