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最咸的蛋炒饭》,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最咸的蛋炒饭 ①父亲很少下厨—...

阅读《最咸的蛋炒饭》,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最咸的蛋炒饭

①父亲很少下厨——这事儿应归咎于我那烧得一手好菜的母亲对他的纵容。几十年来,父亲在我家的厨房里只有过寥寥数次的“表现”机会。也真难为他能将每一盘菜都折磨得色香味形一塌糊涂,而且无一例外地挥“盐”如土,齁得我猛往肚子里灌水,活像烈日下拉车的骆驼祥子。   

②五分自知之明,三分乐得清闲,加二分不思进取,父亲“君子远庖厨”已经很多年了。但他那特色鲜明的菜肴风味,尤其是多年前的一顿蛋炒饭所留给我的记忆,至今难以抹去。

③17岁那年的我突然不可救药的厌学,同时结交了不少热血沸腾的“狐朋狗友”。在17岁的天空里,道德与法律的空气是稀薄的;周润发演绎的一个个快意恩仇、街头喋血的银幕故事,点燃了懵懂少年心中的英雄情结,一些天真而荒唐的错误就那么发生了。然后?当然是被发现了!东窗事发的我被迫转学到离家50里外的一个县城中学。

④(A)我自由落体般的堕落速度让一向以我为傲的父亲目瞪口呆,一生好强的母亲更是气得病倒了。父亲没有揍我,只是每天沉默寡言地照顾着憔悴的母亲,勉力经营着咸得发苦的一日三餐。压抑的气氛让心虚的我喘不过气来,于是当其他同学尽情享受双休日时,我却在热切盼望每一个周一的来临。

⑤某个周一的早晨,我顶撞了父亲几句,早饭也不想吃,就匆匆搭乘班车赶回学校,(B)肚子里装着一副富有叛逆精神的辘辘饥肠

⑥第二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有同学向教室外探头探脑地看;循着他们的目光,我看到父亲来了。他显然不想打扰正在上课的老师,所以只是静静地站在窗外,手里还捧着一个很大的白色搪瓷杯,杯口上用橡皮筋蒙着一小块报纸。

⑦然而,老师终于发现父亲了:“您有事吗?”我垂下头,耳畔隐约传来父亲的声音:“……早晨没吃饭……孩子胃不好……送点儿饭……”我暗暗埋怨父亲,害得我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

⑧“你来干什么?我又不饿!”我气呼呼的面对着父亲,毫不掩饰心中的不耐。他像是没有注意我的语气,一边将搪瓷杯递给我,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早晨怎么不吃饭?你妈担心你饿了又胃疼,非让我给你送来,喏,蛋炒饭。还不凉,你趁课间吃吧。唉,在外面住宿,得按时吃饭,省着你妈老惦记,嗯?”他又抹了抹汗,我抬眼瞥见他额角的白色发丝——那是我平日里不曾注意的。

⑨“我得走了。单位还有事——骑车回去还得一个多小时……”我这才想到,这个小县城每天只有一趟早班车。为了这区区一杯蛋炒饭,父亲要骑着自行车往返上百里!

⑩临走时,父亲默默地看了我好一会儿,却只说了一句话:“行了,回去吃饭吧。我尝了一口,不咸。”

⑾看着自行车上父亲踽踽远去的背影,我使劲儿地仰起脸,泪水奔流。

⑿十几年过去了,我总也忘不了那白色搪瓷杯里蛋炒饭的滋味。父亲错了,那实在是我一生中最咸的炒饭,因为他不知道,我在其中掺进了多少眼泪。

1.本文着重记叙了面对一杯“父亲”送来的蛋炒饭,“我”的所思所为发生的变化。阅读⑤—⑿段,将“我”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1)赶回学校前,我怀着叛逆的情绪顶撞父亲;

(2)父亲送饭来校向老师解释来意时,我

(3)刚和送饭的父亲面对时,我 ;

(4)看着父亲擦着汗水,叮嘱我时,我的心有所触动;

(5)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时,我

2.第①段讲述父亲炒的菜很咸,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虽然父亲说这个蛋炒饭“不咸”,但“我”为什么觉得它“是我一生中最咸的炒饭”?(3分)

答:                    

4.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也不乏恢谐有趣,选文中有两处画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不少于50字)(3分)

答:                    

 

1.①埋怨父亲;②责怪父亲;③泪水奔流 每空1分,共3分。 2.与后文父亲的蛋炒饭不咸形成对比;表现出父亲给“我”做蛋炒饭很认真,很用心;从而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每点1分,共3分。 3.答案要点:①因为饭里掺进“我”很多眼泪。1分②父亲往返百里为“我”送饭,而“我”却不懂事地顶撞父亲。这泪里包含着“我”深深的感动与愧疚。2分。共3分。 4.答案示例:我选A句(1分),这一句中,把“我”堕落的速度比作自由落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堕落的速度很快(1分),“目瞪口呆”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因为“我”的变化很快而在心理上难以相信,很难接受的情形(1分)。 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1.根据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故事情节,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与后文父亲的蛋炒饭不咸形成对比,在内容上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3.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这是一道半开放题,只要有一定的道理,有理有据,文通句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题目。(6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选段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4分)

答:           

2.怎样理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句话的意思?(2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伤仲永》,完成文后题目。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未识书具   尝:           

(2)宾客其父   宾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翻译: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           

3.作者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描写运动会上的一个场面。(3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答: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4个字)(2分)

怀柔的汤河湿地绿色走廊、顺义的潮白河左堤路、朝阳何各庄中西文化体验大道、延庆的百里画廊……,今年京郊将评选浓缩了美景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北京最美乡村路”。   目前,由13个区县推荐的近40条道路已浮出水面,等待着市民亲身体验、投票评选。动组织者还将组织民俗专家、摄影爱好者及热心市民进行实地采风,并最终在今年8月份开展评比,评选出10条最美乡村路。获得此项殊荣的道路,作为京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将会成为北京新的热门旅游景点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

主要信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它讲述的是        (人名)三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       的生活状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