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物发光的奥秘
①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
②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
③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发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④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
⑤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给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
⑥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
⑦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1.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知道生物发光的原理了?请谈谈你的了解。(3分)
2.第②段中使用了 和 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结合句子谈谈它的作用。(4分)
3.“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这句话中,划线词“绝大多数”能否删去?请作分析。(3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
|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
|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
|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2分)
(1)林尽水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综合性学习。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的关联。因此,提出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福州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你的理由。
1.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他要靠 回到队伍中去,他把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征求意见,但 ,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了成功。(2分)
2.请从下面两个故事情节中任选一个概述“故事印象”。(80字左右)(4分)
A.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B.五行山三藏收悟空
默写古诗文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题记》)
3.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4.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6.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7. ,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8.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9.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用“ ? ”抒发暮色四合时登高远眺所引发的乡愁;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 , ”抒发作者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右备容臭 |
|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帝感其诚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
C.为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难之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