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走相告

B.任东西/词不达

C.俟其欣/心诚服

D.峰息心/不负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1.C 2.横着的枝条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稀疏的枝条相互掩映,有时还能看见太阳(3分)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分) 4.C (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加点字意思的认知能力。C项中的“悦”都是“高兴”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中写“奇山”这一部分,根据要求来筛选相应的内容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应该为“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材料一:下面是一份“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的调查数据。

是否有手机

手机主要用途

上课是否关机

每月话费

65%

学习需要

8%

会关机

21%

30元以下

45%

虚荣心、赶时髦

12%

不关机

54%

30~50元

47%

35%

娱乐消遣

65%

偶尔关机

25%

50~100元

5%

方便与父母联系

15%

 

 

100元以上

3%

材料二: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

材料三:手机是贵重物品,在校园内容易引发偷盗现象。在校外,学生手拿手机招摇过市,也常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1.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2.对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做法,谈谈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查看答案

连词成句。从下面的A项中选择一组关联词语,B项中选择至少二个词语,描写一段(不少于三句)

关于初中生活的话,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以内)(4分)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无论……都……;既……又……;虽然……但是……

B.茁壮,鞭策,丰硕,津津乐道,春华秋实,沥尽心血,心会神凝,抑扬顿挫,神采飞扬。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把“是否”改为“的”)

B.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通过”“使”任删除一个)

C.中学生是培养健康情操的重要阶段。(把“培养”改为“养成”)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理念,使低碳生活能实现的关键。(删除“有没有”)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听见有人chuò  qì (    ),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日落确实很美,色彩xuàn   lì(    ),变化多端。

3.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xiù  sh?u  páng  guān(    )

4.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xiāng  dé  yì  zhāng(    )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1分)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1分)

3.蒙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1分)

4.面对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                   。”与入川的朋友作别,尽显洒脱之情(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