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山中少年今何在》,完成小题。(共15分) 山中少年今何在 铁凝 ① 世纪八...

阅读《山中少年今何在》,完成小题。(共15分)

山中少年今何在

铁凝

① 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写过一个名叫《意外》的短篇小说。

②小说大意是:北方深山里的小村子台儿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半个村子也会跟着热闹几天。主人公山杏在南方当兵的哥哥来信要张“全家福”照片,于是山杏一家换上过年才穿的新罩衣,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在照相馆,他们甚至来不及惊叹,照相就结束了。半个月后,他们接到一张陌生姑娘的照片。山杏家挂出了这张照片,有人问这是谁,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③那时我是杂志的编辑,有时会在深山农村短暂地采访。在一个名叫瓦片的村子里,我在“山杏”家里住过。那一带交通不便,村子很穷,白面特别珍贵,家里有人生重病时,男主人才会说一句:煮碗挂面吃吧。我却被当成贵客款待,他们为我煮挂面,煎过年才舍得吃的腊肉。当我临走把饭费留下来时,他们全家吃惊地涨红了脸,好象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在这个家庭,我见到了土墙上挂着的唯一一张城市年轻女性的照片,就是我写进小说里的那一张。有位德国作家说过,变美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们对这照片的态度,就是把痛苦变成了美吧?还有善良。

④二十年后,瓦片村已是一个著名旅游风景区了。铁路和高速公路铺了过来,更多的外来人发现这里有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清澈明丽的拒马河……村民大多开起家庭旅馆。一部电影的拍摄需要农户的院落,我毫不犹豫地向导演推荐了“山杏”家。制片主任问我场地租金怎么算,我很有把握地说:“你就随便给吧,他们不会计较。”但事情并不似我的预料,“山杏”爹总是向我申诉摄制组付他报酬的不合理。他说,摄制组用墨汁把新房的白屋顶刷成了黑色,大灯把院里一棵石榴树烤成了半死……这都是钱啊,可都没给。我帮助他向摄制组要钱,心中却时有恼火:要是没有车呢?一切不是单纯得多吗?

⑤交通和旅游业带来了财富,在进化着乡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扮演了催生欲望的角色。瓦片和周边的村子都富裕了,也就渐渐出现了相互比赛着快速发财的景象,于是就有了坑骗游客、出售伪劣商品等各种为钱而起的事件。如果没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入侵,贫苦的“山杏”们的思维逻辑将永远是宽厚待人。

⑥可是,谁有权力不让“山杏”们利用大山的风景富裕起来呢?谁有权力不许一个乡村老汉投诉亏待了他的摄制组呢?

⑦我想起一个深山里的少年。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个名叫小道的村子里,顺着雨后泥泞的小道走进一户人家,看见在堆着破铁桶和山药干的窗台上靠着一块手绢大的石板,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三行字: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⑧问过院子的女主人,她告诉我这是她九岁的儿子写的。那三行字迹歪扭的诗打动了我——我认为那是诗。那诗里有一个少年的困境,愿望,他的情怀和尊严,有太阳的起落和他的向好之心。那天我没有等到孩子回家,但我一直记着他。

⑨今天那个少年早已长大,或许还在小道种地,或许已经读书、进城。假如在今天,把他的诗改动一个字,变成“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富呢?”,我还会认为这是诗吗?

  ⑩贫穷让人陷入困境,而财富可能让人解脱某些困境,但也有可能让人陷入更大的困境。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我们的欲望也一再扩大。为什么我常会怀念以前的山杏一家?我想说,虽然我愿意赞美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所有进步和财富,但我还是要说,巨大的物质最终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它从来都该是更大的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陪衬。

?“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人,什么时候,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呢?

(有改动)

1.在文章第③-⑤段,作者写了二十年前后瓦片村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4分)

 

生活状况

对待外来人

作者的感受

二十年前

感动

二十年后

富裕

2.请结合文章,说说结尾句中的“更好”指的是什么。(4分)

3.作者为什么一直记着山中的少年?以“山中少年今何在”为题有何目的?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个字)(7分)

 

1.①贫穷  ②宽厚  ③计较   ④恼火(共4分。每点1分) 2.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共4分。每点2分) 3.山中少年写的三句话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认为这三句话是诗,反映了一个少年在困境中的美好愿望,他的情怀和尊严,他的向好之心。作者心中,这个少年是善良美好品质的代表,以“山中少年今何在”为题,反映了作者对当今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道德下降的忧虑,对美好善良品质的呼唤。 【解析】 1.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文章的情节发展逐一梳理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概括“更好”指代的内容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品的主旨来分析文章标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共8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词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于泉上把酒

B.之心而寓之酒所识穷乏者

C.野芳而幽香舜于畎亩之中

D.者歌于途箧曳屣

2.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秀:        

(2)苍颜白发               苍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2)颓然乎其间

4.结合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乐亦无穷”的原因。(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         ,是各地的歌谣,我们学过的《       》就出自“秦风”

 

查看答案

默写(5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2.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

3.隔篁竹,闻水声,                     ,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1分)

4.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表现作者高瞻远瞩,坚韧无畏的句子是:                 ,                 。(2分)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A.选段中“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白杨树的特点。

B.选段中“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敬意。

C.选段中把“守卫家乡的哨兵”比喻成“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表现了他们的坚强不屈。

D.选段中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式,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时,平静的人海陡然膨胀起来了,观众像触了电似地对她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舒缓而又急促,似乎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               ,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A.①柔和而又铿锵 ②一粒一粒地坠下来

B.①婉转而又悠扬 ②一粒一粒地坠下来

C.①柔和而又铿锵 ②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D.①婉转而又悠扬 ②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