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 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

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到,日本大地震最终竟然会引发远在2000公里外的中国的一系列不大不小的骚动。由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在近两日突然引发的中国抢购食盐潮,让人看完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②应该说,无“盐”以对的现状是对中国人综合素质的一场考验。面对天灾和人祸,日本人始终能保持井然有序,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避难救援工作。而远远没有达到核辐射威胁范围的中国却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马路上戴口罩的有,超市里抢盐抢酱油的有,市井里传谣言不亦乐乎的“长舌妇”们的有,总而言之,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健康面前,一部分国人身上的无知和自私被无限放大,在这场人类的考试中,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及格的。

③同样的,无“盐”以对的现状也是对管理部门应急能力的一场考验。昨天晚上,几乎所有媒体都加大了对于核辐射相关知识科普的力度,大力宣传服用碘盐对抗辐射无意义的科学常识,让人感觉有关部门的相应及时和有力。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普通市民用盐的正常需求,主管部门又进一步加大食盐的调配,并且在超市中实行限购,以满足百姓的正常需求。最后,公安部门与主管部门迅速组建应急部门,查处散布谣言源头,严惩哄抬物价,囤积食盐的不法奸商,一日内连出三拳,的确显示出了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

④大难面前,全世界人人平等;危机面前,各国的表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你也照我,国家的底蕴、国民的素质,往往一览无遗。提高全民素质,这不仅仅是国家有多快的应急能力可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全民科普的教育和一代代持之以恒的家庭教育。抢盐热潮已经让炎黄子孙在世界上丢了一次脸,但愿假如发生下一次危机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一回有思考、有素质、有脑子的人。

1.本文以《无 ‘盐’以对的‘盐荒’子孙》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分)

2.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危机面前,各国的表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你也照我,国家的底蕴、国民的素质,往往一览无遗。”作者认为,此次危机,从国人的表现来看,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请依据选文内容进行概括。(2分)

4.你同意作者在文章中对中国国民素质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4分)

 

1.借用谐音巧立标题,语言形式上诙谐幽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内容上点出了本文论述的论题,也能表现作者对抢盐事件表现出来的国民素质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2.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1分);把日本国民的行为与中国国民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无‘盐’以对的现状是对中国人综合素质的一切考验”这一观点。(2分) 3.照出了部分中国人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健康面前,身上表现出的无知(1分)也照出了我国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1分) 4.示例参考:我同意作者的看法。现在一部分中国人的素质确实很低。例如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公交站台候车的人很多,在公交车即将到站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讲究秩序的,蜂拥而上,也给老弱病残的乘客带来不便,很不文明,因此我觉得有关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一般为:(1)激发兴趣,(2)引出话题。 2.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一般方法为:论证方法+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同意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汉字。

璀càn(      )          zhé(     )伏        翩xiān(       )

 

查看答案

作文(共40分)

以“给自己勇气”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①能综合运用常见表达方式;②立意明确、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结构合理;③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共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拾遗记·削荆为笔》)

注释:

①任末:东汉人。②笈:书箱。③荆:一种有棘的植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4分)

益慕圣贤之道(                  )   ⑵先达德隆望尊(                 )

援疑质理(                      )   ⑷更以净衣之(                 )

虽死若存(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写出宋濂与任末“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拜师求学经历相类似的句子。(2分)

                                                                              

                                                                              

4.读到任末临终时告诫的话,你会想到臧克家《有的人》中哪两句诗?(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治理拥堵的妙招》,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1998年深秋,哥本哈根一个办公大楼内,刚到欧洲环境保护署能源交通部就职的佩·詹森就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部长给他分配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治理城市拥堵。

这可难坏了詹森,他没有多少治理拥堵的经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城市管理者把道路修得更宽、停车场建得更多上。但这对于很多欧洲古城来说,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为寻求对策,詹森经常开车去哥本哈根的繁华路段调研,希望能灵光一现。然而上帝没有给他任何灵感,给他的只有汗水和叹息。

为了避开上班高峰,詹森只好每天都提前开车去交通部。有一天,詹森在街上看到一个穿运动服慢跑的人,他跑到了一个设有天桥的街口,但他没有上天桥,反而从桥下横穿马路。这时,一辆车突然从对面驶来,来不及躲闪,把慢跑的人撞倒了,所幸没有造成大碍。

詹森停下车,上前关切地问,“先生,你为什么不走天桥呢?这样既锻炼身体又安全。”慢跑的人瞥了詹森一眼说:“早晨车少,我不是图省事吗?”然后带着鄙夷的眼光走开了。

詹森摇了摇头,感触颇深:既然早晨出来锻炼身体,当然希望多运动、多流汗,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但为何不走可以增加运动量的天桥,却要违规横穿马路呢?更可怕的是,还发生了车祸,这和锻炼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吗?想着想着,突然一个绝妙的点子出现在詹森的脑海里。他要改变市民出行的观念,反其道而行之——让城市先堵起来,给司机制造麻烦,以堵治堵。

有了这个点子,詹森干劲十足,他花半年时间写了一份10万字的《治理城市拥堵的可行性报告》,在里面详细记录了治理拥堵的刚性措施。

就在詹森大展宏图之际,他的热情被浇了一桶冰水。他的上司和同事根本不认同这份报告,他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根本不会被欧洲各国政府采纳。

但詹森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于是,他决定亲自到各地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游说,每到一处,他都虔诚地递上报告,然后事无巨细地阐述他的新理论。

可想而知,遭到拒绝是家常便饭,而更糟糕的是,欧洲环境保护署能源交通部鉴于詹森的疯狂举动,打算给他停职的处分。

詹森失业了,但他的雄心依然不减,继续奔走游说,屡败屡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哥本哈根新任市长默克决定给詹森一个机会。

詹森终于实践了他的理论:在各个路段增设红绿灯,刻意让车辆不得不走走停停;在主要十字路口取消行人地下通道,让行人从地下重返地面;在大型购物中心、办公场所集中地段不设停车场;同时大力发展有轨电车,改善公交系统……

半年过去了,虽然哥本哈根的市民略有怨言,但效果非常明显,不愿开私家车出门的人日益增多,繁华路段的拥堵大为缓解。

看到治堵成效明显,从2000年起很多欧洲城市开始效仿。维也纳和慕尼黑封闭多条街道,禁止汽车出入;巴塞罗那和巴黎大力推广自行车出行计划,将不少机动车道改为自行车道;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司机如想进入市中心,必须缴纳高额拥堵费;德国的几十座城市加入了全国性的“环保区”项目,在划定区域内,唯有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汽车方可进入……

这样,詹森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两年后他又被请回欧洲环境保护署能源交通部,并当上了负责人。上任伊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欧洲正在采取行动,让城市从汽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适宜人类生活。”               (选自《读者》2012年第8期,有改动)

1.为什么把詹森接到的研究如何治理城市拥堵的任务比作“烫手的山芋”?(2分)

                                                                               

                                                                               

2.联系选文内容,说说在詹森的《治理城市拥堵的可行性报告》中有哪些具体的治理拥堵的刚性措施。(4分)

                                                                               

                                                                               

                                                                                

3.“效仿”的意思是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欧洲很多城市治堵的具体做法与詹森在哥本哈根治堵的具体做法不同,为什么说是“效仿”呢?(3分)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北京治理交通拥堵效果不明显的原因。(3分)

北京市为治理交通拥堵,出台了一系列汽车限行措施,如: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单双号限行;按车牌尾号每周一日高峰时段停驶;外地进京车辆限制进入五环路(含)内……不少家庭为了出行方便,不受限行措施的制约,购置了尾号不同的第二辆、第三辆汽车。北京市即将突破500万辆小汽车.尽管道路越拓越宽,但交通拥堵的现象仍十分严重,首都仍然被戏称为“首堵”。

                                                                                

                                                                               

5. 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詹森身上哪些可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错过》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A)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B)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品味“错过”。(3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④两段阐述的内容,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两段在论证上的相互关系。(3分)

                                                                               

                                                                               

3.选文中画线句子通俗而含义深刻,请选择其中的一句作点赏析。(3分)

选(    )句,赏析:                                                         

                                                                               

4.文章告诉我们,“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你可能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也可能有“错过”转化为“过错”的情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