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每题1分,共4分)

①而两狼之驱如故 并:              ②眈眈相向    眈眈:           

③屠起           暴:              ④一狼其中  洞:             

2.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共6分)

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阅读①——④段,简要概括四个情节,每个情节只限用两个字。(4分)

4.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语句是什么?(1分)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什么?(2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1.①一起     ②注视的样子    ③突然     ④打洞 2.①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②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诱惑敌方的。 3.遇狼 惧狼 斗狼(御狼)杀狼(毙狼)      4.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先是害怕、侥幸心理,从文中“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可以看出来;然后是放下幻想、准备抵抗,从文中“恐前后受其敌”、“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来;最后是机智勇敢的与狼作斗争,从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看出来。 【解析】 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5.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6.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理解屠户心理变化,内容理解正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写题(共4分)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水浒传》,我们可以感受到众英雄梁山泊聚义的豪情;                                                

 

查看答案

汉语中含“马”字的成语或俗语非常多,请你写出三个。(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1.《童年》是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       (作者)的《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查看答案

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临行前作紧张、周密准备的语句是: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微笑,       ,以为妙绝。

3.                          ,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抢夺声,泼水声。

4.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5.渲染口技表演前安静、紧张的气氛的语句是:                     

                         

6.未至,            。弃其杖,            

7.天倾西北,                        ,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