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
我们这一代,大部分出身中国第一代双职工家庭,母亲善烹饪精女工的,大概没几个。
文人雅士怀念“妈妈做的菜”,是隔着几万里辛苦路,时间给洒了浓浓的胡椒面,催泪;也是因为他们大抵是中产家庭,有一个擅长调和五味的母亲吧。朱德在《我的母亲》里面怀念母亲:“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子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再有滋味,只怕也无法认为是美味,没什么舌尖上萦萦的追忆。而写了《饮膳札记》的林文月,想必她的儿女回忆起母亲的十九道佳肴,也就是味蕾的《古诗十九首》吧。
我妈是农家女出身,初中起就开始住校,每学期初扛着一麻袋红薯去交伙食费。一路吃食堂吃到大学毕业,三日入厨,向隔壁左右的老太太们学会点火煮羹汤。正是艰难时世,六口之家六个空空如也的胃袋,把它们填满就是大问题。吃饱了,才有资格脍不厌细。朱天文写父母的爱情故事,说父亲取笑母亲:“内人做的菜要用猪槽来装。”一是说量大,二是说味次。我妈做的菜,也不分轩轾。(注: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高低优劣)
直到她退休,在我们姐妹还没养育第三代之前,她有过几年云流水在的闲工夫。我们早已搬到武汉,楚地多少风流,她也学做了一些糍粑鱼、粉蒸肉。好日子没两年,“健康饮食”的理念便大行其道,从此饭桌历行极简主义:盐淡油清,白水煮是常事,恨不得学《怨女》里的银娣:“省油,用一只毛笔蘸着油在锅里划几道。”味精是禁品,唯有醋大量挥洒,跟不要钱似的,从此我家厨房的味道,便比较像中世纪炼金士的实验室,酸得怪异,实在不勾引食欲。
我客居京城,偶尔回家,在餐桌上居然尝到美味,总是很诧异。我妈就哼一声:“昨天/前天,从餐馆打包回来的。”顺带批评一下中国的餐饮业:有什么好,油也大,盐也大,都是味精调出来的味道。我,举箸心茫然,为又一次暴露了粗鲁的饮食观而惭愧不已。
但,怎么说呢?她弄的菜真的不怎么好吃,但我记得是另一些:她在深秋侵骨寒的霖雨里,搭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为我买豆丝,因为“都说那家最正宗”。我在红菜苔刚刚上市的十一月匆匆回家一趟,她给我炒了菜苔,自己一口不吃,“我吃的机会多呢。”其实也不多,这虽然是青菜,现在贵得令人咋舌,她平时不怎么舍得吃。
而我怀念,每个冬天,几乎每晚,我们必吃的火锅:牛肉汤,鱼头汤,羊肉汤,搁很多蘑菇、千张、菠菜,我最喜欢吃鱼圆子,每餐必备。一边吃一边嫌她调的味总是淡得离谱,多多加盐,加火锅底料,她也默许了。饱得再也吃不下去,她还要叫我:“你给捞了,别剩下。”盛在勺里诱惑我,无论我怎么说减肥都不行。
白气蒸腾,汤香扑鼻,围炉而坐……这就是一个家。这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这么了解我的口味,无论这口味是否与她的理念背道而驰,她总愿意,一边嘀咕着一边为我弄出来。
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
(选自《今晚报》)
1.读本文,体会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2.本文写了几个“妈妈做的菜”的片段?(4分)
3.本文列举了哪些文人雅士对自己妈妈做的菜得怀念?有何作用?(4分)
4.作者说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但为何在结尾却说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3分)
5.你对你妈妈说过感谢的话吗?是什么事情(30字左右)让你说了这样的话?(3分)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 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 豆⑺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 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②“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③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 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 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④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 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 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 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2分)
(1)抛入船舱中 ( ) (2) 来用手撮着吃 ( )
2.选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原名 。
3.用一句话概括①~④段所写的内容。(2分)
4.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填空。
偷豆的地点:_____________。偷豆的原因:_____________。出主意的是_____________,指挥的是_____________,奉献豆的是_____________,他奉献豆的理由是(用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性格。在孩子们中最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双喜的性格特点则是________________。(8分)
5.对第⑥段结尾(一句话)应如何理解?(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2分)
蒙乃始就学 即更刮目相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文章写鲁肃的反应对于表现吕蒙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母爱,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孤单的时候送来温暖;友情,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恩师,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理想和信念,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气馁的时候唤醒勇气和希望……
请以“心中的阳光”(或“我心中的阳光”)为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运用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抒发你的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地名、校名、人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
《论语》十则(有删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
《论语》六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①。”(《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注释】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B.是知也(通“智”,聪明)
C.中道而废(废除) D.学而不厌(满足)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其恕乎神游其中
B.仁以为己任以丛草为林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D.勿施于人士志于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3分)
5.《论语》六则都讲到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内容,“学而不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态度?(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雾
雾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
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
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选文有改动)
1.文章第三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3分)
2.文章第三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6分)
3.文章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4.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样形成的?(不超过50字)(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