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散文《永不放弃》,完成小题。 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

阅读散文《永不放弃》,完成小题。

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押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②他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但并不看我,而是看向了厨房的天花板。“没有人会穿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妈妈。没有人!”

③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开始冲对方大呼小叫起来。他开始出言不逊,我的话也很不中听。最后,他很不情愿地将奶奶送的衬衫套在身上。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④事实上,自从鲍伯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他了。最近,我们之间起了太多的冲突和争吵,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持怀疑的态度,我都准备甩开手不管他了。

  ⑤我叹了口气,出门向家门口的邮箱走去。我的邮箱曾被汽车撞坏过,箱门关不严。我把手伸进去,碰到了一叠信封,然后是一些特别的东西,像扫帚须。我朝邮箱里窥视,那天的信放在一小堆杂草和松枝的上面。谁干的恶作剧?我想。便随手将杂草拨拉出来。

⑥第二天,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每天,我都将它们清除出去。

⑦星期六,鲍伯走进书房,我正在看报。“妈妈,我可以去看电影吗?”他问。

  ⑧“不行,这个电影你不能看,因为你没到18岁!”我神情坚定地回答。

  ⑨“难道我们连谈谈它也不行吗?”他恳求道。

  ⑩“没什么好谈的,”我说,“我们的谈话只会以大呼小叫告终。”

  ?“妈妈,你不可理喻,”他叫道,“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

  ?又到了取邮件的时间,我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邮箱里又有一些令人恼火的碎草叶,我伸手进去将它们往外拨拉,突然在那些细树枝和杂草的中间碰到了一些又小又圆的东西,我一惊,手猛地缩了回来。一看,原来是青色的鸟蛋。

  ?就在那时,我听到附近一棵树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的目光在树枝和树叶间搜索了一阵,发现鸟妈妈正衔着一根松枝,松枝在它的喙边晃悠着。我被鸟妈妈的坚韧毅力所感动,重新将那粗糙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原来,它每天在我们的破邮箱里筑巢,当它飞回来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被一扫而空时,它又重新开始筑巢。

  ?“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鲍伯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他正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转动着地球仪。“嗨!”我说。他抬起头看了看我,眼睛瞪视着,在那一瞬间,我不仅看到了这个尚处于少年时期的既脆弱又敏感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即将长成年轻人的未来的他。“想谈谈吗?”我问,“我保证会认真听你说。”

  ?我坐在那儿,听他将自己的愤怒、怨恨全部倒出来。那天,我们之间的痛苦和隔膜似乎全被消化掉了,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后来,邮箱里出现了三只幼鸟,鸟妈妈每天都栖息在邮箱顶上唱歌。听着那些歌声,我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我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1.通读全文,说说“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题目“永不放弃”的含义。(3分)

3.揣摩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4.文中第⑥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2分)

5.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3分)

 

1.我被鸟妈妈坚韧毅力所感动,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决定永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主动与儿子真心交流沟通。(意对即可,2分) 2.“永不放弃”一方面指鸟妈妈一次次把被破坏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不放弃;另一方面指我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3分) 3.“硬生生”写儿子动作的生硬,表现了儿子对我的做法的极度不满。(意对即可,3分) 4.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2分) 5.示例:家长对青少年的成长要加以正确引导,要有耐心,不能轻易放弃,态度不能粗暴。(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对“鸟筑巢”情节的描写以及“我”由此受到的启发来分析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一般从表层、深层来理解即可。 3.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 4.本题考查文章情节安排的用意。此处情节安排的用意主要是为下文“我”对“孩子”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如何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采用的合理方法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公输》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① 此为何若人                ②我也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荆地方五千里孰视

B.邻有敝舆而窃之臣之客有求于臣

C.徐公何能君也鲁肃过寻阳

D.胡不见我王皆以美徐公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两篇选文都充分体现了劝说艺术。墨子使用的是         方法,陷楚王于自相矛盾境地;邹忌使用的是         的方法,将自己妻妾客人皆怀私心美言于己,与齐王宫妇大臣国人莫不私心蒙蔽于他作比,从而达到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的目的。

5.墨子和邹忌都使“王曰:‘善’”,由此,从口语交际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观沧海》,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分)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查看答案

为建设“四个襄阳”,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襄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每年4月份的全民读书月集中开展“书香溢襄阳”读书主题活动。根据活动安排,“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4月6日上午举行。

现在,结合“书香溢襄阳”读书主题活动,班上同时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为创设积极参与“书香溢襄阳”读书主题活动的氛围,请拟一条简洁、优美的宣传标语。(2分)

2.根据你读书的心得,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使之形成一组排比句。(2分)

书是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学习到了顽强不屈的意志;从《傅雷家书》中,我感受到了至真至爱的深情;                                

                          

3.启动仪式当天,襄阳新华书店将开展图书展销、名家签名赠书等多项活动。请再设计两项,使活动方案更加全面。(2分)

活动形式一:优秀图书展销

活动形式二:名家签名赠书

活动形式三:                 

活动形式四: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2分)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响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度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理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查看答案

刘欢在教室里拾到五角钱,想上交到班主任那里,这时李强同学说:“就五角钱还值得上交啊?你可真是拾金不昧啊!只是学雷锋过时了啊!”

针对李强的这种说法,你将怎么反驳?(2分)

你可以这样说: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论语〉十则》中的“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3.徜徉诗海,我们能感受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的坚定理想信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伟大民族气节,龚自珍“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道德情操,还有范仲淹“                                  ”宽博的济世情怀。于是我们被这些启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奋进的妙文佳句折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