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阅读(2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古诗文阅读(2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答之 (   )              (2)便还家(   )

(3)便扶路(   )             (4)欣然往(   )

2.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4分(1)详细 (2)通“邀”,邀请(3)从前的,旧的 (4)计划(每小题1分) 2.(2分)C 3.(4分)(1)(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这里面的人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各2分) 【解析】 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C与例句“其”都是“代词”。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5分)    

不让兰花知道

张丽钧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邂逅了两个天使般的女童。当她们纯净如叮咚山泉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们身后的一头小象开始陶醉地随着节奏跳舞。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的画面征服了。当其中一位评委表示要去她们的家——热带雨林做客时,妹妹含泪提醒他说:“你一定要种一颗种子。”在这个舞台上,太多人的梦想都是去某个大会堂开演唱会,只有这两个小女孩,她们的梦想却是种树,是让小象回到它绿色的家。

节目的最后,妈妈也上台了。她黑发如瀑,沉静内敛,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使她看起来光彩照人。我眼睛一亮——这个女子,我曾在一份画报上见过!我紧张地盯着屏幕,担心她会怆然泪下。然而,她在笑,始终在笑。

看到她,就想起了那个德国男人——马悠博士。

18岁那年,马悠开始为德国一位环保领袖开车,一颗“绿巨人”的种子,就是在那时播到他的心田的。马悠是一位“天赋籽权”主义者,他带着宝贵的研究课题来到西双版纳,成立了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西双版纳大片大片的人造橡胶林,在马悠博士的眼里无异于“上帝的诅咒”——在热带,物种单一就意味着灾难。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

马悠博士说,世界上有2万种兰花,西双版纳有500种。珍奇罕见的兰花,多长在雨林的枯树上。马悠每天都要去寻找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兰花,然后,把这些娇贵的植物运回实验室里培植繁衍,两年后,再一株株地绑回到雨林的树上。这样,兰花家族就可以不断壮大。

马悠在一场晚宴上对一个中国女子一见倾情,便送了她一件独特的见面礼——为她弹奏—首钢琴曲。他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并且,他的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所爱。

他们种树。

他们兴奋地掐算着,如果能活到1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手植的树苗成林。他们的—双爱女相继降生。两个女孩赤足奔跑在森林般的庭院里,琅琅齐诵《道德经》。她们的玩伴是小狗、小猫,以及林中的昆虫。

10年的日子,在痴望绿色、勾勒绿色、培植绿色、守护绿色中迅跑而过。然而,在追梦的路上,马悠却猝然倒—下,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撇在了雨林中。

亲密战友的抽身离去,把她的心掏了个永难填满的洞。

当被问及是否想退却的时候,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现实中,她常面对一个个无奈。比如,有几个年轻人,晚上回家看不清路,就不假思索地把她和马悠种的几十亩林地点着了——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

她与荒蛮博弈。

她与愚氓博弈。

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3个人一起唱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唱的歌,做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做的事。她们不想让兰花知道,那个常在高高的树下奋然救起坠落的兰花的人已然离去。作为马悠的替身,她们一起在雨林里小心翼翼看护着他那个来不及做完的梦。

我想,当枯树上跌落的兰花不再有人爱怜地捧起,那么,人类的跌落,必将成为一件被所有残余物种额手称庆的事。                   (《读者》2012年第8期,略有删改)

1.请你说说题目“不让兰花知道”的含义。(3分)

                                                                           

2.文中说: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修复、再造热带雨林的两件事情。(2分)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

(1)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

                                                                          

(2)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下,当火把来烧。

                                                                          

4.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5.读了本文,马悠博士和他的妻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对他或她说一段话,表达你阅读后的感悟。(50字左右)(4分)

       ,我想对你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

缺少阅读的民族,“穿越”不远

姜泓冰

“五一”小长假,你是怎么过的——是宅在家里看“宫斗”连续剧,还是赶在门票继续上涨之前去了某个热门景点去扎堆儿?

  每次长假、短假,总有许多人会选择出游。在“黄金周”缩水之后,每每也总有人精心计算、早早在网上发布攻略,怎样利用上双休日和一点带薪休假,让假期延长,以便可以将游程安排得更远,欧美、东南亚、非洲,如今在每个中国的节假日里几乎满眼皆是令当地笑逐颜开的中国观光客们。

  “行万里路”,对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渐渐成了现实,甚至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这固然意味着进步,值得激赏。但这一句话的另一半,“读万卷书”的现实反应,却着实令人忧虑。

  几天前的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有一项权威性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高达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一般”,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九成国民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这样的调查结果,相信不会是“自谦”,而是现实读书状况的真实反映。环顾我们周遭,甚至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在某些特殊时期,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之需而紧急“恶补”读书之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了阅读上?还有,有多久没有进书店买过一本书了?

  答案恐怕多少有些令人沮丧。原本遍布各大街区的“新华书店”已逐渐收缩远去,即使留下,也大多蜕变成了中小学生教辅书的专卖店;虽然中国国民手机消费世界领先,公共场所专注盯着手机方寸天地的人越来越多,但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除了教导“办公室政治”和人际权谋之外,既逃避现实,又缺乏基本历史常识,更多低俗、不健康内容,这样的网络阅读即便呈上升之势,也不能带来欣悦。

  “读书日”一时的热闹已成过去,国民的不读书、浅阅读仍在继续。当我们慨叹一些国民精神世界贫瘠苍白、缺少理性思考能力,身在价值多元、信息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陷入偏激、盲从、冲动时,我们是否想到,它可能正是缺少了静心阅读的结果。

  在全社会重新倡扬读书风尚,尤其是重视低端大众性读物的内容质量,将全年都当成读书日而不是某一天,认真策划一些贴近大众的阅读活动,应该被放到关乎民族未来、关乎社会建设根本的高度上去认识和重视。一个民族的精神要由贫瘠入富足,一个社会要重建起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稳定价值观,培养阅读习惯,无疑都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路径。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这正是当务之急。

没了书香与理性的时代,纵然可以凭着孤勇或幻想暂时“穿越”,终究也只能在现实功利念头里盘桓,行之不远。朋友,在忙着 “行万里路”之余,还请稍读几本书。

(2012年05月02日人民网,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开头例举“五一”小长假的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说:“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 这句话中的“这种阅读取向”指什么?(3分)

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联系文意,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圣经》,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新华网)

材料二: “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做斗争。”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说。

(2012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指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6分)

1.[活动一]【我来分析】读书节组委会对同学们的读书情况作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表,读图后请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的读书情况。(不超过20字)(2分)

借阅

图书

文学类

图书

考场作文类

图书

科普类

图书

模拟试题类

图书

奥赛辅导类

图书

百分数

5%

30%

1%

35%

29%

2.[活动二] 【我来命名】学校打算在楼梯的转角处设立一个读书角,摆上一排书架,方便同学们随时取阅。请你为读书角取一个得体的名字,并简单说说你这样命名的理由。(2分)

3.[活动三]【我来拟写】 读书节上,同学们互相赠送自制的小书签,请你拟写一句可以起到劝勉、激励或怡情作用的句子,写在书签上。(不超过20个字)(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鼓作气,                  。(《左传·曹刿论战》)

2.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花阴》)

4.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甲乙丙丁”是名著中的四个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甲】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2)【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3)【丙】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4)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丁】,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A.甲:范进乙:范爱农丙:藤野先生丁:韩麦尔先生

B.甲:胡屠户乙:孔乙己丙:藤野先生丁:韩麦尔先生

C.甲:范进乙:孔乙己丙:韩麦尔先生丁:藤野先生

D.甲:胡屠户乙:范爱农丙:韩麦尔先生丁:藤野先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