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菩萨为什么低眉 ⑴初看到这句话,是在朱天文的新书《巫言》里,第一句便是:你知道菩...

菩萨为什么低眉

⑴初看到这句话,是在朱天文的新书《巫言》里,第一句便是: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暗自心惊。

⑵菩萨保佑。

⑶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

⑷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

⑸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⑹记得阿成写过一段在云南的文字,真是回归了本真。他说,“在云南只能蹲在地上看蜥蜴,看了半天,蜥蜴的眼睛才眨一下。”

⑺这句话我看了半天,终于懂得他的心里曾经多么空灵又多么寂寞。如果菩萨知道,亦会体贴他的慈悲。

⑻他的困惑与我的困惑大概是一样的,他一直在用时间和人生追问,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把一个人塑得如此空灵。在看完阿城的小说之后,我好长时间缓不过劲来。有些人就是这样,给你压抑感,让你感觉窒息。阿城的文字就是这样——在文字里,我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因为自知不可超越,自知她高高在上。

⑼而生活中,亦有多少慈悲让我们微微心酸——那街边摆摊的老妇,满头银发,手冻僵了,伸手摸出几个茄子放在秤上,偷看你一眼,给些小分量;为赚几个钱糊口,那修补车胎的中年男子,常年自己卷烟抽,风雪再大亦要出来,有时看他孤零零一个人坐在风雪中,为了补车胎的人来,补一个车胎,要两块钱。家里有瘫了的妻和上学的娃,他中午的饭是从家里带来一个馒头,就些咸菜吃着,胃早就坏掉了,前天,还咳出一口血来……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她管理了一夜雨疏风骤,雨打残荷,管得了这杏花春雨空明,却管不了太多尘世的难事,管不了那行人肩上的重担与无以诉说的艰难。

⑽我们的一生,总有一个耿耿的东西。古希腊的人一直追问,生从何来,死到何去。在《圣经》中的回答是,来于尘土,又归于尘土。但总有人置疑。就像米兰·昆德拉的追问,他一生写了这么多,其实是在写一个东西,一直在追问,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在进攻,在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我对萨宾娜在镜子前的影像非常难过——那种绝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她一定有自己的不得已,有断然你想不到的忧伤与难过,而她的面带微笑只是情愿这世间的安好。

⑾有一日我去了普陀山,远远看去,那山上散发出一层金光,同去的人说,我们一起去拜菩萨吧。

只那一次,我没有走近她。

⒀我远远地看着她,内心里泛起朵朵莲花,我终于明白菩萨为什么低眉,她不愿意让众多的人来叩她,而愿意我们自己把自己修炼成她的样子。

⒁最美的风景在自己心里,何苦去求别人?

⒂桂花谢了会再开,总是芳华灼灼在心,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在柴扉寂寂处——菩萨,你不要再低眉吧!

1.作者在看到《巫言》中的话后为何会“暗自心惊”?“暗自心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2.品味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请简要分析其含义。(4分)

⑴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⑵桂花谢了会再开,总是芳华灼灼在心,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在柴扉寂寂处。

3.请你说说第⑿段中“只那一次,我没有走近她”的原因。(4分)

4.文章题目是“菩萨为什么低眉”,结尾段却说“菩萨,你不要再低眉吧!”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1.作者以前从未关注过菩萨低不低眉的问题,看到《巫言》中的话后引起了作者的思考。(1分)高高在上的菩萨也会低眉,作者感到很惊讶很不可思议。(1分)总领下文或引起下文。(1分) 2.⑴“回归本真”指回到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这里指懂得适度,莫妄求,看淡一切的境界。(2分)⑵“芳华”表面指花,这里指心中最美的风景或者乐观的心态。(2分) 3.原来“我”一直认为菩萨法力无边,对她只有膜拜。(1分)在看到《巫言》中的话后,“我”对菩萨又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1分)知道了她希望我们把自己修炼成她的样子,而不愿意让人们来叩她。(2分) 4.从“菩萨为什么低眉”到“菩萨,你不要再低眉吧”体现了作者对菩萨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1分)也体现了作者对处世心态的思考,(1分)意在告诉人们要懂得适度,莫妄求,看淡一切,心态平和,保持一颗空灵的心,乐观面对生活,一切皆能如愿。(2分) 【解析】 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出“暗自心惊”的原因,然后再分析出结构上的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结合具体的语言坏境来分析加点词的含义即可。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筛选信息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①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②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  

③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④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⑤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这句话出自雷锋语录,你认为它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水藻,最绿的燃料

①我们对藻类的认识多来自于一种风靡一时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如今,这种微小单细胞生物摇身一变,成了新一代的能源之星。

②水藻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如果条件适合,水藻一夜之间就可以体积加倍。它不像其他生物燃料,比如大豆或甘蔗是按季节收割的,水藻可以日复一日地收获。水藻干物质中的油含量最高可达70%,而油棕榈树,这种当今世界上制作生物燃料产油最多的物种,其含油量却只有20%而且,水藻可以养殖在任何地方,在海水中也可以种植水藻,无须占用农田,不和粮食作物争地。

③与陆地植物相比,水藻占地面积少,回报大。像所有的植物一样,它们以光为能量来固定二氧化碳。但与植物不同,这些微生物的质量每24小时几乎就能翻上一番。据估算,水藻每公顷的生物燃料产量将是现在用于制造生物柴油的植物的30倍。种植水藻的难点在于要尽力避免其他微生物感染种植地,因此要对种植地进行不间断的监控。经过两三天的种植后,可以用水泵抽掉水然后滤出水藻,随后加入絮凝剂使它们黏合在一起,然后放到离心机脱水,重复两到三次,甚至更多,以最终获取浓度20%的水藻糊。制造生物乙醇则不需要干燥水藻糊,只要混合一些化学品就可获得糖浆。

④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专家预测,人们要用上这种藻类生物燃料,大概还需10年时间。

1.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2.为什么说水藻是“最绿的燃料”?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2分)

 

查看答案

小桥

彭炳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1.“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2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青霞先生文集》序(节选)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箭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耳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界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篇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诗歌文章又多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俞君,于是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

【注】①宰执:宰相,此指严嵩。 ②菅刈:杀人如割草似的。

1.下列句中的“之”与“父之哭其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

B.昂首观

C.汝心

D.辍耕垄上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沈先生以锦衣卫经历官的身份上书皇帝历数奸相严嵩的罪状,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忠臣。

B.沈先生敢于直谏的名声天下知闻时,他却带着妻子迁居塞外了,可见其不为功名所累。

C.边防日益松懈,沈先生感到痛恨,壮士们随意杀戮百姓,沈先生感到痛心,足见其忧国忧民。

D.沈先生所写诗文时常对时政加以讽刺,最后导致杀身之祸,可见他的刚正不阿。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宰执深之   疾:          ②特其谴           薄:       

北敌数内犯 会:          ④且坐罪罢去       寻: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箭以相抗。(2分)

⑵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2分)

 

查看答案

与下面这段文字旨趣最贴近的一项是(3分)

梧桐的种籽在春风里飞啊飘啊!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C.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茨尔巴)

D.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