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不屑(xiè)置辩蓦...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不(xiè)置辩(mò)地

B.晶莹(tī)透(bèng)溅

C.根深(dì)固吞(shì)

D.浮想连(piān)愚(máng)

 

D 【解析】D中应是“浮想联翩”“愚氓(mén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礼物是有价的,情谊是无价的;鲜花是有价的,美是无价的;房子是有价的,家是无价的;财富是有价的,爱是无价的;书籍是有价的,知识是无价的……体味生活中的点滴,你会发现太多的无价,懂得生活的真谛。

请以“      无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先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如爱心、孝心、青春、诚信、感受、亲情、情义……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表达与交流。(6分)

2011年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

关于小悦悦的悲剧,很多人是这样回答的:“救人反被被救者讹,这个社会好事做不得。”“不是我一人看到这一幕,别人不救,为什么我要救?”

面对这些言论,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           ,在河之洲。   (《诗经 蒹葭》)

2.学而不厌,            。   (《论语》)

3.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4.居高声自远,         。   (虞世南《蝉》)

5.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

8.              ,露为风味月为香。   (苏轼《莲》)

9.爱惜芳心莫轻吐,               。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0.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15分)

远  山

⑴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它是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他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看不到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的窗门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不要任何一种颜色来表达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令人只能无穷地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分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⑷我曾到过黄山。我不止一次地领略过它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但当我站在天都峰远眺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高俊;当我在百步云梯上攀援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险峭;当我在散花坞前徘徊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奇秀;当我在桃花溪漫步的时候,我也只感觉到它的晶莹而又婉转的匆匆。

⑸我曾到过泰山。我曾膜拜过它的古老和庄严。但当我进入经石峪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尊。当我看到虎天阁历代石刻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显。当我穿过中天门看到那组成泰山的每一座巨大的石壁时,我只能感觉到它的至贵。而当我登上日观峰一览中山小的时候,我也只能感受到它在千古冥冥之中的那种至高。

⑹我也曾到过庐山。欣赏过牯岭的亦山亦市;流连过花径的亦画亦诗;倾听过锦绣谷的悠悠天籁;远眺过鄱阳湖的苍茫秋水。

⑺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登临的,缺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之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的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怕,那种终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⑻而远山却不。

⑼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⑽那是你吗?我从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地看清脸上每一条深深的纹路。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⑾那是你吗?它又是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得空间。

⑿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之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不圆满的圆满。

⒀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我便会失去你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那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⒁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⒂不要攫取。攫取会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东西和你的自我。不要占用。占有会使你虚无。你得到的将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是过去的你。

⒃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疏而不可密。永远可寄而不可系。

⒄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1.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2.阅读⑷至⑹小节,说说作者大量采用排比句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以“远山”为题,有何用意?(4分)

4.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对远山先用第三人称,后又改用第二人称,你觉得好吗?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4分)

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③段划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