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乱花渐欲...

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越明年,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5.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7.人们常引用欧阳修的一句名言“                ”来表示那些意不在此而在彼的行为。

8.花无语,人有情,花草折射出人的精神魅力。

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莲花里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                               

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                               

 

1.会当凌绝顶 2.浅草才能没马蹄 3.折戟沉沙铁未销 4.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5.佳木秀而繁阴 6.半卷红旗临易水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慢慢地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

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孔子为礼崩乐坏天下不宁而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们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选文有删改)

1.梳理文章,完成填空。(3分)

首先提出论点:(1)       

然后进行论证:(2)       

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最后得出结论:(3)       

2.第②段作者所举“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四人,有一人作为论据与作者观点不合,他是       ,因为                                          。(3分)

3.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的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点分析。(3分)

4.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2分)

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他决定雪夜上梁山,后来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一掌清凉

陈绍龙

①一地骄阳聚焦在地面上烧烤着。

②男孩六七岁的样子。他尽可能地站在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檐底,把身子靠向门玻璃。起先是把手贴在玻璃上,他在做“贴手”这一组动作的时候挺生动。

③他把指头靠上玻璃。也许是觉着空间不够,他的食指和中指还会在玻璃上向前“走”两步,也就是向上移动一点,把膀子伸直,然后将后掌靠上去。他伸直每一根手指并密实地将整个手都贴在门玻璃上。两只黑红的手贴在玻璃上且五指拃开,手上的每一条指纹都很清晰。小手由黑红渐次变白,再变黑红。这样颜色交替变化是男孩用手在门玻璃上做按下和松开的动作,只是他松开之后手依然贴在玻璃上没有离开,按的不紧。

④男孩在“贴手”的同时也不时地动脚,将脚向后缩,踩着极细小的步子,像是放学站队时要把身子调整到位。他这样做是因为檐下有一缕阴凉,他要竭力地躲开外面的阳光,好像脚前的地上不是阳光,而是灼人的火。

⑤阳光真的如火。

⑥知道男孩在按玻璃玩不是淘气是后来的事。我问过男孩。我常逗他。

⑦“为什么按我们的玻璃?”

⑧那天下班,我在封死不动的那半扇玻璃门前蹲下,拉着男孩的手。

⑨男孩不说话。

⑩有人在叫他,这像是为他解了围。就在他挣脱我手的当儿男孩向我吼一声:“凉!”

?我们银行大厅里有冷气。这凉气打在玻璃上外面也发凉。是这样呀。

?我让他进屋,男孩没领我的情,他从不进大厅来。或许他站在檐下能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景,或许是他能看到不远处工地上自己的爸妈,或是他的爸妈能看见他。他依旧在门上玩“贴玻璃”。不只是手,还有脸。隔着玻璃看到他变形的脸,我会冲他笑。男孩也笑一下。男孩的牙很白。

?男孩在贴脸的时候还会转。把左脸贴上去,以鼻子为支撑点,再将右脸贴上去。有时他会连续地用脸在门玻璃上连同身子在转,像是要全方位地把街景和我们银行大厅里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又兀自做起了“贴脸”的游戏。

?男孩上一年级,家人是安徽来的。男孩的家人就在银行外不远处的工地打工。他们一家就住在工地边上的工棚里。那天喊他的人是男孩的爸爸。男孩爸爸是瓦工。男孩的妈妈在工地上做饭。男孩天天跟他家人“上班”。工棚里太热男孩就在银行门口玩,“不乱跑”。暑假过了开学后男孩就要回家念书了。

?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逗”过男孩几次之后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来的。

?前天中午我下班迟,天热极了。街上也极少有行人。看见男孩,我心猛地一震。他近乎全身趴在门玻璃上。走近一看,双手下面还按有一个本子,右手上有支铅笔。天啊,孩子趴在玻璃上站着写字。

?好些日,那个孩子趴在玻璃上做作业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知道,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他们的城市”,他们不停地建的都是别人的房子,没有他们的家,甚至没有一隅来临时安置他们孩子的书桌。烈日炎炎,在闷热难耐的夏季,但愿那个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所体悟到的一掌清凉里,不会有对这个城市的冷漠和寒心。

(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男孩的动作

“我”的反应

贴手,手按下又松开

经常逗他

贴脸,脸左转又右转

(1)     

贴住全身,(2)   

(3)     

2.选文第①段环境描写有哪些好处?(3分)

3.有人认为第?段插叙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呢?为什么?(3分)

4.写出文章标题“一掌清凉”的两层含义。(2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加点词“伸直”“密实”“整个”准确凝练,形象地表现出了男孩对清凉的渴望。

B.“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男孩有礼貌,但内向羞涩。

C.文章以阳光为线索,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又含蓄地表现了民工受到的不堪待遇。

D.第?段画线句写民工们不停地建房,自己孩子的书桌却无处安置。对比强烈,读来令人心酸。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于长安。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世旧,待甫甚善,亲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

后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乃得还。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   ”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4分)

(1)上言(      )            (2)禄山乱(      )

(3)走凤翔(      )          (4)亲其家(      )

2.下列语句中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陛下忍弃之一犬坐于前(《狼》)

B.武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C.从还京师使人之所恶莫甚死者(《鱼我所欲也》)

D.县令具舟迎时人莫许也(《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下面题目。(15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②逾:更加。

1.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1分)

2.“逾”字体现了杜甫诗歌“炼字精到”的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