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雨疏风骤zhòu纤细qiān阔绰chuò外壳ké |
|
B.目瞪口呆dēng挑剔tì皲裂jūn跺脚duò |
|
C.锲而不舍qiè校订jiào投奔bèn发酵jiào |
|
D.彬彬有礼bīng噎气yē噙着qíng露陷lòu |
写作(60分)
请以“信念的力量”作为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1)字数600以上;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的信息;
(3)不得抄袭。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②固:坚持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畜一红马(养) |
B.公不许(同意) |
|
C.之万怪之 (责怪) |
D.比公乘之 (等到) |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4分)
(1)未尝识书具 尝: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3)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4)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忽啼求之彼其受之天也 |
|
B.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D.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 |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4.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从他的变化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
阅读下面的古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每一情景的概括限两字)(2分)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