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3分)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3分)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变

不同时期

出现的通信方式

文字发明以前

实物信

书写材料改进后

(1)          

尺素书

纸发明后

(2)          

(3)            

电子邮件

手机短信等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3分)

3.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说明了什么?(2分)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1.(1)尺牍书(2)纸质信(3)信息时代(每空1分) 2.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 3.(1)通过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2)充分说明纸质信已被广泛运用,增添了文学情趣。(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4.D 【解析】 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仔细梳理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大体可用如下方法:方法+特征,在分析特征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句。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中说明名人信札还有历史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 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2分)

(1)召廷臣诘责      

(2)景濂,几误罪言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坐客谁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濂具实对为坛而盟,祭尉首

C.或指书曰安陵君许寡人

D.彼尽忠陛下耳舜发畎亩之中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诚然,卿不朕欺。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4.这段文字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题为“春望”,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2.诗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认为“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明达中学九(3)班同学准备出一期文学主题手抄报,张明同学负责撰写手抄报头版的“报首寄语”,在“寄语”中,他想用两句话对“文学”的功用进行诗意的描述,想了一句后遭遇“思维卡壳”,请你帮他完成另一句。(3分)

文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查看答案

中午,你因办黑板报耽误了吃饭时间,当你赶到餐厅时,发现王师傅正在关闭卖饭窗口,这时,你该如何对王师傅说?(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水浒传》中号称“黑旋风”的是_______,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2.作为一部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3.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 有的家长寒暑假让孩子出去打工,正如《醉翁亭记》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大多不是他们“挣钱”,而是要他们去体验和感悟。

6.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