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12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

议论文阅读(12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3分)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略 2.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每个要点1分) 3.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意对即可,3分) 4.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调突出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即可。 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引用的作用。议论文运用引用的作用一般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答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也给分;只答道理论证不给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一水护田将绿绕,                              

2.                             ,鸟鸣山更幽。

3.                              ,波撼岳阳城。

4.                            ,草色遥看近却无。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6.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家在外地的小李不禁触景生情,说道:“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                      ’。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        派的代表。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1.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亦愿(代妾衣帛、马食粟)

B.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

D.使上大夫(成为,当)

2.“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

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3.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4.翻译(6分)

①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

A.“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是对祥子出车环境、天气的精彩描写。

B.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塑造出法国籍神秘船长尼摩的鲜明形象。

C.《威利斯商人》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D.《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

A.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至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C.国庆节这天,大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D.《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我国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地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