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列古诗文:(12分,每题2分)
1.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 ,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武陵春》)
4.杜甫《望岳》中描写泰山的秀丽、挺拔的诗句是:
, 。
5.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6.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诗歌鉴赏:4分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的“送别”二字应该怎样理解?2分
2.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文言文阅读: 9分
屈 原 列 传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
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
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1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2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1.下列句中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
|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伐:自夸。 |
|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 |
|
D.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追溯。 |
2.下列各组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怒而疏屈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
D.博闻强记,明于治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 能。 |
|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
|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
|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剧《屈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所著。我们学的《雷 电颂》就选自其中。 |
|
B.《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都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他是法 国人。《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
|
C.《格列佛佛游记》是美国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这部作品 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奇异的想象和辛辣的讽刺。 |
|
D.祥子起初拉车时,靠租赁的破车练了两天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生意 |
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他滑稽的表情,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
|
B.每当我们解题遇到困难时,李老师总能妙手回春,让我们能瞬间茅塞顿开。 |
|
C.看着眼前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真的很难想象他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
|
D.我们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而能干的人,善于看风使舵,深受大家敬佩。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屠格列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 地翻译一些歌德的诗句。
2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故乡的 。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 和欢悦。
4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 出更多的矛盾。
|
A.麻利探询繁华显示 |
B.流利探询繁华显露 |
|
C.麻利探索繁华显露 |
D.流利探索奢华显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