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利用从以上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围绕“从我做起,让首都的蓝天更蓝”这一主题,向同学们...

利用从以上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围绕“从我做起,让首都的蓝天更蓝”这一主题,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倡议。(4分)

 

①节约用电。②绿色出行。 【解析】本题是一道实践题。提出的倡议可以实施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依据下面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监测PM2.5的意义。(4分)

【材料一】201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了长期以来全球PM2.5的分布状况。这张2001- 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地区。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材料二】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监测PM2.5的指标。而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空气质量准则》后,很多国家已根据各自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对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加入PM2.5的监测。

 

查看答案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北京“两会”上,防治PM2.5污染物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虽然PM2.5已经成为热门词汇,但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请你作为科普宣传员,完成下列宣传任务。依据下面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PM2.5为什么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3分)

【材料】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产生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科学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论语》是 ①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有关 ② 的问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格言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

默写

1.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2.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3.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1分)

4.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是源自《诗经·蒹葭》中“                        ”一句。(2分)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中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②正因为要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③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金属般的声响;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幽潭之中,便有了自己不可测的深沉。

A.第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借溪流的“宣告”显示了它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B.第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艰辛的步伐”强调了前进路途中的坎坷不平。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了溪流欢快流淌时喧嚣的声音和优雅的姿态。

D.第③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展现了溪流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坚忍、乐观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