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小题。(共15分) 命运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

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小题。(共15分)

命运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 有删改)

1.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5分)

“我”的写作经历

“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

平静、茫然和沮丧

珍惜写下的稿子

2.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1.①害怕、不安 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 ③随写随毁稿子 ④痛苦、绝望、愤懑 ⑤坚定、义无反顾 2.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解析】 1.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以及清洁发展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拾起画笔以及从事文学的原因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共6分。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理解,分别得2分、1分、1分,责任感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小题。(共8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送之     走:           

(2)白玉之环       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共11分)

今天,郊野公园已经成为北京诸多公园中的重要一员。学校开展了“北京郊野公园调查” 的实践活动。作为小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从小组提供的两则材料中提炼信息,简要介绍北京郊野公园的情况。(不超过32个字)( 5分)

【材料一】

郊野公园面积要比市区公园大许多。郊野公园的建设,强调对原有片林略加改造,不鼓励大兴土木建设人工雕琢痕迹过于明显的园林小品。同时要求,郊野公园绿化率不低于90%,高大乔木覆

盖面积不低于70%,注重植物的空间配置和季节变化,力求呈现具有野性特征的自然景观。比如

朝阳区古塔公园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各种灌木、各色花卉达16.46万株之多,游客们来到这里,

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自然的野性。

【材料二】

北京市郊野公园的建设情况

(2004年规划   2007年启动)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20年总预计

郊野公园

累计数量

29个

(原有)

 44个

59个

71个

81个

91个

(计划)

102个

2.下面是对三位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请你据此概括建设郊野公园的三个理由。(3分)

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通过对30个郊野公园的数据统计,我们看到这些公园每年可吸收二氧

化碳13万余吨,释放氧气10万余吨,成为北京人身边的“绿肺”。

中关村IT精英:每周末我们一家都去郊野公园,有时散散步,感受城郊的新鲜空气;有时适

当运动运动,和孩子在天然草坪上踢踢球。在最真实的自然环境里,我忘记了城市工作压力,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情绪。

玉东郊野公园养护工李师傅:我是一个工人,2006年下岗。玉东公园建成后街道就安排我来这里上班,这可是为我们提供了“绿饭碗”。

3.在与某郊野公园管理处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分别对主管部门和游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分)

王主任:“我们这个郊野公园面积大、设施多,但没有门票收入,而政府给的养护费用每年才4元/平米。遇到节假日,伴随着游人的增多,垃圾量在增加,绿地被破坏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可我们只有十来个工作人员,很多时候真是忙不过来呀。”

给主管部门的建议:                     给游人的建议: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孔子之后的     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其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充分地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还强调“义”的重要性,在文章《           》中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他的文章观点精辟,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论证严密。论证严密的特点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为       。(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等角度任选一个简析即可)

 

查看答案

默写(5分)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饮酒》)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 《行路难》)

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 《过零丁洋》)

4.《曹刿论战》一文提出要选择“         ”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

5.《陋室铭》中虚写陋室主人厌弃世俗生活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华文明中,“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          。建设和谐文化,要求我们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入手,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回应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①它强调“和而不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增进共识和团结

②它强调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实现身心和谐

③它强调公平正义,通过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和谐稳定

④它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实现和谐相处

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