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11分) 课内语段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

现代文阅读。(11分)

课内语段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试概括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所做的三件事。(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3分)

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5.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闻一多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语文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中通过 “赤子之心”、“巨人风采”、“科‘星’灿烂”等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名人的品格和事迹,其中有作家傅斯年的一篇文章,用三件事来证明主人公“责人的态度诚恳而严肃”,这篇文章是(            )(2分)

A.《蔡元培》

B.《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C.《海瑞斗争的一生》

D.《回忆鲁迅先生》

 

1.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 2.肖像、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其中两项给1分)表现闻一多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品格。(2分,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2分) 4.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分,结构和内容各1分) 5.A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结合文章对“闻一多”的描写来概括他所做的三件事即可。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以及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结合划线句子确定描写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内涵的能力。根据前后两句话指代的内容来分析是否矛盾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某句话作用的能力。文中某句话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内容上来考虑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对《蔡元培》这篇文章内容的了解来解答此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6分)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祭祀祖先的节日,但也是森林火险的高发期。随着清明的到来,我市森林防火等级已调至5级,为此,学校决定开展以“森林防火,文明祭扫”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我的捕捉】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内容。(2分)

4月2日中午,我校组织七年级421名学生前往长城公园进行了缅怀革命先烈的清明扫墓活动。下午一点钟,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徒步来到长城公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团委书记为我们做了“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讲话,几位学生代表还敬献了花圈。

2.【我的宣传】请你拟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增强同学们的森林防火意识。(2分)

3.【我的点子】为更好地普及森林防火的知识,请为学校提两条可行的活动建议。(2分)

                              ②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3分)

1.《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东北作家           

2.昆虫学家       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鲁迅曾把这部名著奉为“          ”的楷模。

 

查看答案

阅读《餐桌上的谜底》一文,完成小题。(14分)

餐桌上的谜底

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   (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1.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什么?(2分)

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3分)

4.第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3分)

5.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9分)

请你记得歌唱

  (1)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他在四个月大时成了聋儿,在母亲竭尽全力的教导下,他终于理解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并慢慢学会开口说话,普通话说得甚至比一般孩子还标准。

  (2)可是一进学校,他的助听器还是引起了其它孩子的好奇。有时他听不清楚老师提的问题,答非所问,也会招来哄堂大笑。这一切都让他很沮丧,他恨不得把助听器摔烂,再也不去学校。

  (3)母亲很安慰他,他不听,哭着问:“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母亲回答,他是医生一针给打聋的。他哭得更厉害:“我恨他,我要找他报仇!”母亲难过地别过头:“找不到了,就是找到了,你的耳朵也是这样了?”

(4)他只能接受现实,并比其他同学更努力。小学时的听写课,

同学们只需记住单词,他还要记住单词的次序,老师嘴巴动一个,他就写一个,同样拿了满分。他甚至报名参加北京市、区中小学生朗读比赛,第一次上台吓得双腿发抖,怕自己吐字不清晰,或者忘词。望着众多正在注视他的听众,他终于鼓足勇气开口,结果获得了一等奖。

  (5)努力终于总有回报,他一直是学校骨干,并且日益自信起来。

  (6)可是,因为是聋儿,仍然有尽了努力也无法做到的事情,譬如音乐课的考试。那天音乐课下课时,老师说:“大家都准备一下,明天考试,要唱《歌唱祖国》。”其它的同学都嘻嘻哈哈的不当回事,他却犯难了。他一直不大会唱歌,难以把握节奏。回家后,他愁眉苦脸,母亲就一边弹钢琴一边教他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嗓子都嘶哑了,但是还是跑调。节奏很对,但他完全是在“说歌”,一个字一个字无比认真地说。母亲摸摸他的头说:“考试时你就这样唱吧。”他说好。母亲又严肃地叮嘱道:“可能大家会笑,但是你自己不能笑,坚持把歌唱完。”

  (7)第二天音乐考试,轮到他上台了。他舔舔发干的嘴唇,跟着节奏开始“唱”歌。他刚一张嘴,教室里的同学己经笑翻了天。他不理会,在笑声中仍然继续自己的歌唱。他就这样一丝不苟地跟着节奏把歌“唱”完。

  (8)教室里不知何时己经安静了下来,他突然发现,同学和老师的眼睛里都有些亮晶晶的东西。接着,他看到了同学们在使劲的鼓掌。

  (9)他就是梁小昆,曾多次参加专题电视节目制作,是电影《漂亮妈妈》中郑大的原型。时下他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摄影界己经小有名气,而且前不久刚在北京“东方新天地”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摄影展。

  (10)至今,梁小昆都非常喜欢唱歌,每次去卡拉OK,必唱无疑。他并不避讳自己的跑调,但求能够唱出个性。他深信,不管歌声是否动听,歌唱,首先是一种态度,包含着努力、尊严、坚持和快乐……

  (11)在失败的时候,你仍有歌唱的勇气吗?在绝望的时候,你还会记得最爱的歌词吗?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你会记得且唱且行吗?

1.阅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中“歌唱”的理解。(2分)

3.文中第5节“努力总有回报”指什么事,第6节“仍然有尽了努力而无法做到的事情”又指什么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4.第8小节的划线句表达了老师和同学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1.“丑小鸭”,一个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源自于丹麦著名童话作家__________笔下的《丑小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__________。

2.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 名

作 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人物特点

《童年》

 

(外祖母、外祖父)任选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