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l2分)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l2分)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1.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2分)

2.(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4分)

(2)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2分)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4.(1)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2分)

 

1.“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1分) 诗句前为“寻春不见春”,后为归来蓦然发现春已藏于枝头,意义连贯;全诗韵脚为“春、云、分”。(以上两个原因答出一条即可给1分) 2.(1)江南的春天更典型,在四季的变换中有明显的过渡,有着缠绵、撩人的特点;(2分) 北方的春天在一年四季中过渡不明显,不典型,时间太短促,匆匆而过。(2分)(2)意在突出北方春天的短促。(2分) 3.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出春天的“神来之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惜春”的感情。(1分) 4.作者通过比较表现了自然春天的特点后,引出“人类的春天效应”,劝人惜春;进而由“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开始,转向人的青春,表达了“青春不会久驻,要珍惜青春”的主题。(2分) 【解析】 1.从诗歌的内容和诗歌的押韵韵脚两个方面来出示理由。 2.了解文本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的季节特征,用原文内容理解,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明确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3.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 4.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表达了“青春不会久驻,要珍惜青春”的哲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1分)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2分)

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共3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30字左右)(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7分)

材料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种名为“一滴香”的东西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据说,这种东西只要一滴,就能让清水变成高汤,而且还拥有鸡肉味、鸭肉味、牛肉味、羊肉味等不同口味。

随“一滴香”相继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飘香剂”、“辣椒精”、“火锅红”等食品添加剂。与那些用天然食材耗费大量时间熬制的高汤相比,这些物质只需投入少量,就能拥有同样甚至更加出众的味道。

“这些都是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不清楚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成分,所以无法判断其是否安全。

材料二:统计显示,在我国,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吨左右,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这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安全吗?

材料三:2010年6月1日起,我国首部《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根据新规,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进行标志,并推出召回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也在2010年推出了新修订的版本。

材料四:然而,光有标准还不够,谁来监管标准的执行?“食品添加剂归哪个部门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朱立家说,“在监管体系上,监管的部门太多太杂,看起来,各个监管部门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有认真监管。”从历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上看不出到底哪个部门是真正的责任主体。

1.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主要信息。(2分)

2.材料二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左右。

修改意见:

3.2009年以来,毒奶粉、假豆腐、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等问题频发,面对这些现象,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的主要信息谈谈你对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查看答案

名著知识填空。(4分)

1.《海底两万里》是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和《神秘岛》。

2.《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作品叙述了(   )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          )三位名人的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共8分)

1. 古人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韩愈从人们常见的细雨新绿中觅得早春的踪迹,尽得其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道出此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古诗词中,化用前人诗文的妙例很多。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了“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苏轼《水调歌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隔千里兮共明月”脱化而来的。(4分)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1分)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

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1分)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B.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D.日前,分藏两岸六十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