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7分)
药苑新秀——干扰素
①你听说过干扰素吗?顾名思义,干扰素是一种能起干扰作用的物质。
②1957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艾萨克斯和林登曼首先发现,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里会产生和释放出一种蛋白质进行“自卫反击”,干扰和抑制病毒的“为非作歹”。这种蛋白质被称为干扰素。
③这一发现,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的科学家。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不惜巨资投入研究,先后证明,用干扰素治疗病毒引起的感冒、水痘、角膜炎、肝炎、麻疹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干扰素对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治疗部分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和非病毒癌症,也都展现了良好的前景。有些科学工作者还探明,干扰素对人体的免疫能力也有刺激作用,能唤起整个机体的防御系统,提高它们的机能和作用,警觉地进入“战备状态”,从而大大地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人预言,未来年代里药品的新秀可能将是干扰素的“天下”。
④干扰素虽有如此神效,但是它的提取工作非常困难。因为干扰素只有在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中才能产生,而且数量极少。1979年芬兰红十字会和赫尔辛基卫生实验所用了4.5万升(1升相当于1000ml)人血,才煞费苦心地提炼了0.4克干扰素。据法国医疗单位计算,治疗一个感冒病患者要花费1万法郎,而医治一位癌症病人,那就需要花费5万多法郎。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药品之一了。
1.请根据全文内容回答什么是“干扰素”?(2分)
2.第④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3分)
3.第③段中划线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7分)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用一句话概括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文中划线的“不料”两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3.划线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胡贼攻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1.选出下面的字词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2分)

2.翻译画线句(4分)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老虎心里对驴的两次反抗的评判分别是 、 。(用原文语句作答)(2分)
4.“稍出近之”、“稍近益狎”两句中的“稍”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对表现老虎性格有什么作用?(2分)
5. 有同学说,文中的老虎连驴都害怕,是只“胆小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荷的别名: 、 、 、 (2分)
名著欣赏(3分)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老娘一剑”
行者是谁?他为什么称罗刹女为“嫂嫂”?罗刹女说的“夺子之仇”指什么?
根据要求在横线上默写出课文内容、作者或篇名。(11分)
1.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蝉》)
2. ,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3.相呼相应湘江阔, 。(郑谷《鹧鸪》)
4.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 ,花入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
6.无情有恨何人觉, 。(陆龟蒙《 》)
7.出淤泥而不染, 。( 作者 《爱莲说》)
8. ,雨中留得盖鸳鸯。(郑谷《莲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