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韩愈《马说》) 2. ,高...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韩愈《马说》)

2.                ,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3.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4.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5.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7.翅湿沾微雨,                   。(葛天民《迎燕》)

8.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9.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淮南秋雨夜 3.怅望青田云水遥 4.枯藤老树昏鸦 5.举杯销愁愁更愁 6.草色入帘青 7.泥香带落花 8.俱怀逸兴壮思飞 9.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填写时要注意关键字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花落的声音(12分)

①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地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②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③早起,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④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⑤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⑥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是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⑦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禅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⑧只有乡野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生命来的时候就预约了走。花是,人也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论是花的凋零还是人的离世,都不是悲喜剧,它只是生命的一个无声的句点。张爱玲的一生都是传奇,惟有她的死亡——在窗帘低垂的家里,一个人躺在地毯上静静地睡去,才真正顺应了生命最自然的声音。这也是她惊世骇俗的一生里,最朴素最简洁也最澄清透彻的一笔。

⑩当告别来临的时候,我们只需怀着一颗对生的感恩之心,静静地闭上眼睛。

1.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的凋零?请概括它们各自是怎样凋零的。(4分)

                                                                        

                                                                        

                                                                        

                                                                        

3.第⑨自然段中,写张爱玲的文字有何作用?(2分)

4.第⑨自然段画线句中的“它”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4分)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到。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辞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

④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⑤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没有水的生命奇迹(4分)

①大部分生物都需要水才能生存,只有少数生物能够在缺水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存活。

②如果必须说出一种能够在地球上最恶劣和干燥的环境下生存的动物,那只能是骆驼了。骆驼可以仅用很少的水维持生存,可以忍受沙漠的酷热和严寒。

③骆驼的耐脱水能力非常强。人类如果丧失12%的水分就会死掉,但骆驼可以丧失40%的水分却没有生命危险。这是因为骆驼血细胞的椭圆形形状有利于血细胞的运动,可以使血液畅通流行而不至于阻塞或凝固。

④骆驼可以说是一种超级动物,不过它和另一种生物——耶利哥玫瑰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这是一种生长在摩洛哥和伊朗南部的典型的灰色小植物,植株高度很少超过15厘米,又被称作“复活草”。

⑤耶利哥玫瑰在雨季之后会死亡变干,将茎叶卷曲成球状以保护种子并防止叶子过早散开。这些种子的生命力很强,可以保持休眠状态好几年。当遇到雨水时,叶球就会散开,种子发芽生长。

⑥对低温休眠生物基因的研究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新西兰科学家罗伊·丹尼尔提出,传统的生化理论“水是生命必需的成分” 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以酶为例,酶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传统理论认为,酶要发挥作用需要不少于其数量20%的水。但是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酶可以在仅有少量水的情况下正常工作,这很可能说明水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必不可少。这种猜测为生物技术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们开始进行新的反应试验。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因为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成为生命必需的元素的,但现在科学家开始想象,生命的最初形式需要水仅仅是因为周围有水存在,而不是因为水具有什么独特的性质。

1.根据文章回答,“骆驼可以丧失40%的水分却没有生命危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⑥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2分)

早 行

宋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

选出对《早行》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意境高远。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味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B.诗人穿上“驼褐”,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而星斗分外明亮则反衬天色之暗。

C.“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独自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梅花岭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注】①江都:今江苏扬州。②史忠烈公: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③临期成此大节:指到城破时将史可法杀死,以成全他与城共存亡的节义。④大兵:清兵。⑤史阁部:史可法时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1.下列句中的“之”与“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以衣冠葬之

B.何陋之有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至之市

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集诸将而之曰语:告诉   

B.是至:到

C.吾未有子 尚:还,仍然。

D.德威流涕:鼻涕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誓与城为殉。(2分)

②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2分)

4.请简要概括史可法的思想及性格特征。(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