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的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的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①父焉     异:     ②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③未识书具。尝:     ④日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翻译: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               

3.课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而伤?(2分)

4.你认为方仲永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2分)

 

1.(1)异:对……感到诧异;(2)称:相当,相符合;(3)尝:曾经;(4)扳:通“攀”,牵、引。 2.(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伤:哀伤、叹惜。作者为天资聪颖的仲永泯然众人而叹惜。 4.原因有两个:一是父利其然,不使学;二是其受于人者不志也。 5.后天的学习对个人的成才很重要。 、四作文要求略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原因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来谈道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为学》,完成后的小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①吾资之昏,不人也。逮:     ②西蜀之南海 去:    

③蜀之有二僧        鄙:     ④子何而往! 恃: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翻译: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4.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5.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扣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选自《中学生文摘》)

1.第①段划线语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例如“         ”这个动词以及     “                   ”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掩门的轻柔,从中既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               ,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                    。(4分)

2.第⑤段中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从文中概括出作者所“读”到得内容。(4分)

3.请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⑨段划线语句的理解。(2分)

4.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人生感悟,请你将它填写完整。(4分)我从作者对轻声关门的效仿中感悟到父母的心灵是子女的最好课堂,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感悟到                             ,从作者对那声清响的回味、揣度中感悟到                         。受本文的启发,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细节,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以我一个鼓励神,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共4分)

猪八戒又叫(        ),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        ),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        )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护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1                 ,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2.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4分)

3.默写一句关于鸟的诗句。(2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jiǒng)枝(qiú)溅(bèng)轻怕重(niān)

B.玛(lǎo)匀(chèn)连(gěn)势不可(dāng)

C.翠(fēi)臆(duó)胸(jīng)坦荡如(dǐ)

D.解(pōu)充(pèi)宽(yǒu)无边无(yí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