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6分,每题2分)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6分,每题2分)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B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C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选文第④语段中划线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中的         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                                                    。(2分)

2.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3.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2分)

 

1.B(1分); 理由: B句中的“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强度” 即“这种随机性”;A句指地震分布的规律性,C句指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1分,只要说到前一句则可给1分)。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1种给0.5分,答2种或3种给1分);作用: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2分) 。 3.“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1分,要求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1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1分)。 【解析】 1.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3.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朱元思书 (14分,每题2分,14题4分)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天山          ②千不穷           

③窥谷忘           ④猛浪若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①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②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                               ;写出从视觉或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一组。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郦道元《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这里的的山水风光?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6分,每题2分)

2011年1月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梅子涵等十位不同行业的人物得到了网友的热烈支持,以超过300万的投票当选“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是他们,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他们,努力营造了一种浓厚了的阅读氛围;是他们,让好书浸润了孩子的心灵。阅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让我们越来越博学,让我们越来越快乐。学校开展“推广阅读”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写一句激励大家读书的名言警句。

2.如果说读书的人是美的,那么推广阅读的人就是美的传播者。假如你是推广阅读的人,请你为“推广阅读”活动设计方案。                                   

3.阅读是快乐而美好的享受,请说说阅读给你带来的快乐。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每题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题不得分)

1.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仍有不少科学家甘于清贫,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们这种精神,真可用《五柳先生传》中的“                                         ”来形容。

2.遥望明月,思念亲人,共同祝福,人们不禁会吟诵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觅春天的足迹,感悟春景的美丽。请写出一联描摹春天的古诗文

名句:                                                        

5.关注民生,是2012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物价上涨背景下,民众心中期盼的大事。请写出古诗文中同情民众疾苦的一联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零丁洋》中作者以死明志,抒发了甘愿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7.有一位名人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达诗人广阔的襟怀可以囊括世界的名句: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查看答案

认真观察漫画,给它拟一个标题(限8个字以内)    

  

6ec8aac122bd4f6e           

 

你拟写的标题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